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摘要】:
化感作用是水生植物与藻类竞争的重要手段。化学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化感作用仅存在于外来植物与本地物种之间。本论文以水鳖科的外来植物伊乐藻对本地分离的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苦草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为参照,采用在不同规模下共培养和植物种植水培养铜绿微囊藻的方法实验证明了伊乐藻对本地分离的铜绿微囊藻株系(FACHB905)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苦草则不具有明显的抑藻作用,并成功地从伊乐藻中分离得到几种甾酮类化感物质。对伊乐藻中化感物质分泌的量与其所处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定性说明,且对如何利用伊乐藻的化感现象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提出了建议。具体结论如下:
1.伊乐藻与铜绿微囊藻(FACHB905)的共培养实验表明,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8 L铜绿微囊藻溶液当起始浓度为105个/mL时,在10天的实验周期内对藻的抑制达到半数致死量时所需的伊乐藻为3g(鲜重);对于400 mL铜绿微囊藻溶液当起始浓度为105个/mL时,在10天的实验周期内对藻的抑制达到半数致死量时所需的伊乐藻为0.2g(鲜重),即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获得良好的重现;
2.不同营养和光强下培养的苦草其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实验表明:苦草与铜绿微囊藻(FACHB905)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化感作用,这也符合Alastair(2003)关于化感作用仅存在于外来植物与本地物种之间的观点;
3.伊乐藻中的化感物质不是以挥发态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的;
4.以柱层析、薄层层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手段首次从伊乐藻体内成功分离并鉴定出化感物质豆甾-4-烯-3,6-二酮(分子式为C29H46O2、分子量为426)及其同系物(分子式为C29H46O2、分子量为412)和豆甾-4,22-二烯-3-酮,4-甲基-(分子式为C30H49O、分子量为424)。其中豆甾-4-烯-3,6-二酮为伊乐藻中主要的化感物质,在干粉中的含量约为4 ppm,以96孔板法作为活性检测方法时其活性效应在6.5mg/L时达到48%。
5.不同环境下培养的伊乐藻其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情况表明,伊乐藻分泌化感物质的量与其所处的生境有关,当其处于逆境中时,如受到光限制或者营养限制时分泌化感物质的量会增多。因而利用植物化感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过渡繁殖时,要遵循先降低营养盐水平后利用植物化感的原则,即利用植物化感控藻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
|
|
|
1 |
李宽意;张雷燕;刘正文;;螺类牧食对伊乐藻与苦草种间关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
2 |
段德龙;于金金;杨静;胡倩如;马帅;任韶霞;马剑敏;;伊乐藻与狐尾藻、苦草和金鱼藻的竞争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
3 |
马剑敏;靳同霞;李今;吴娟;吴振斌;;伊乐藻、苦草和菹草对磷急性胁迫的响应[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
4 |
沈耀良;王美敬;李勇;张维佳;费忠民;罗麟;黄勇;;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水体净化效能的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4期 |
5 |
李宽意;刘正文;杨宏伟;宋晓兰;文明章;;螺类牧食与沉积物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
6 |
居超明,舒少武;中华绒螯蟹对苦草生境的依赖与破坏[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
7 |
熊秉红,李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蚌湖和中湖池苦草冬芽的调查[J];水生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
8 |
王小平,华春,刘少华;Hg~(2+)污染下苦草的细胞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9 |
韩留福;;苦草和黑藻的实验室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7年01期 |
10 |
王小平;华春;周泉澄;;Hg~(2+)、Cr~(3+)及复合污染下对苦草的SOD、POD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11 |
徐瑶;王国祥;李强;;水体浊度对苦草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1期 |
12 |
沈显生;胡颖;;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3 |
焦少俊;窦艳艳;陈良燕;浦海清;郑寿荣;尹大强;;四环素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8年03期 |
14 |
李佳华,慕君玲,郭红岩,王晓蓉,尹大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污染对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5年01期 |
15 |
李强;王国祥;马婷;王文林;潘国权;;水网藻附着对亚洲苦草光合特性的影响[J];湖泊科学;2007年03期 |
16 |
王小平;宋东杰;周泉澄;陈全战;刘少华;;Cr~(3+)胁迫对苦草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和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
17 |
王永平;王小冬;秦伯强;朱广伟;;苦草光合作用日变化对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10期 |
18 |
敬小军;袁新华;;不同附着基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09年06期 |
19 |
杨永清,于丹,耿显华,李永科;梁子湖苦草繁殖体的分布及其萌发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20 |
李宽意;刘正文;王春忠;王传海;史加达;胡耀辉;;低溶解氧对苦草生长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