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

王凯博  
【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植被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价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植被生产力改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格局也自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对于明确黄土高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指导该区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通过对流域11种典型植物土壤理化特性、生理生态特征和群落生长动态的连续监测,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植物叶片光合特性和结构性状以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在综合考虑小流域土壤水分和地形因素对植被碳同化过程影响的基础上,以研究区DEM为基础,构建了景观尺度复杂地形条件下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模型(CT-VPP),估算了流域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水量平衡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流域不同植被类型NPP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程度不同,天然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明显高于人工植被。与农田相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所降低;天然灌木林和草地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人工乔木和灌木林,农地和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最低;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减小;土壤全磷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差别不明显。 燕沟流域11种典型植物叶片光合特性、结构性状和C、N、P化学计量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物种间和季节变化差异。总体看来,植物的光合速率、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生长中期(7月)大于前期(5月)和后期(9月),蒸腾速率在生长前期大于中期和后期,而比叶重在生长后期大于前期和中期;叶片C含量表现为生长前期低于生长中期和后期,而N、P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叶片C:N、C:P和叶片C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相似,叶片N:P随季节变化趋势相对复杂;表明了植物发育过程中前期注重投资和后期侧重防御的生长策略。 构建并验证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太阳辐射的地形校正、土壤水分平衡模拟和植物碳同化过程模拟三个模块组成。模型运行需要输入气象、土壤、植被和空间数据驱动,输出结果包括坡地太阳辐射、蒸散发、土壤含水量、植被NPP等日、月和年值的空间分布。经燕沟流域NPP实测数据和不同NPP模型模拟数据的对比验证,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模拟结果表明,燕沟流域2007年植被NPP约7681.5 t·C,不同植被类型NPP大小顺序为乔木林果园灌木林农田草地;NPP的地形分布特征为:阴坡和半阴坡大于阳坡和半阳坡,5°-15°坡大于其他坡度。 流域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发生时期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其中,全年和夏半年降水增加显著增加植被NPP,而冬半年降水增加对植被NPP促进作用不明显;全年、夏半年和冬半年气温增加明显降低植被NPP,其中冬半年气温增加对NPP降低作用最明显。全年或夏半年降水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温度变化,而冬半年降水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小于温度变化。不同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敏感性差别明显,乔、灌木NPP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要大于草本和作物,不同坡向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响应差异较小。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流域植被NPP影响明显。流域退耕还林后(2007年)较退耕还林前(1997年)农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0.4%和10.5%,而乔、灌木林地和果园面积分别增加了13.9%、3.1%和8.7%,退耕还林后流域植被NPP约增加了10%。若以流域2007年土地利用格局为背景,25°以上坡地全部转变为乔木林或果园后流域植被NPP将分别增加11.1%或15.5%,转变为农田或草地时植被NPP将分别减少7.8%或18.9%,而转变为灌木林时植被NPP变化不大。 本研究在野外试验、文献资料整理和计算机编程的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模型,探讨了黄土高原燕沟流域植被NPP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植被碳同化过程机制,明确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差异。然而,本研究只是在小流域尺度对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要揭示全球变化下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格局的变化,尚需对区域尺度的植被生产过程进行模拟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阮成江,李代琼;黄土丘陵区沙棘群落特性及林地水分、养分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9期
2 张源沛;董立国;李娜;;黄土丘陵区坡地林草间作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J];防护林科技;2009年05期
3 张源沛;李娜;季波;;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的特征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9年06期
4 陈国良,刘笃慧;黄土丘陵区农林牧合理生态经济结构模式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3年03期
5 梁一民,侯喜录,李代琼;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快速建造的理论与技术[J];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6 王勇,王涛,王德生,丁海霞;陇中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开发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9年01期
7 陈奇伯,王克勤,齐实,孙立达;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8 徐勇,田均良,沈洪泉,刘普灵;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9 杜峰,山仑,梁宗锁;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J];草地学报;2005年02期
10 赵林海;黄土丘陵区的铁路选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0期
11 连纲,郭旭东,傅伯杰,王静,何挺;基于参与性调查的农户对退耕政策及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响应[J];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12 韩炜;李自峰;郑黎明;张光灿;;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向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13 王晶;朱清科;刘中奇;邝高明;赵荟;;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1期
14 陈国良,刘笃慧;固原黄土丘陵区最佳农林牧结构模式的探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2年03期
15 陈永宗;;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沟谷类型[J];地理科学;1984年04期
16 程积民;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几种牧草蒸腾作用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1989年02期
17 张晓燕,苏敏,卢宗凡,武田和义;黄土丘陵区荞麦引种试验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年05期
18 刘国彬,胡维银,许明祥;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1期
19 徐学选,刘文兆,王炜;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20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卜耀军,赫晓慧,马祥华;黄土丘陵区人工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修国;冯宝珍;王和美;;辣椒疫霉菌效应蛋白NPP基因家族致病遗传机制及其功能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孙红梅;刘文芳;张晓丽;刘广;刘书剑;;基于CASA改进模型的京津冀地区NPP估算[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3 李军玲;邹春辉;刘忠阳;郭其乐;;河南省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及其时空分布[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彭红春;李海英;孙美萍;;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NP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芳亭;鲁强;王世国;周军;张春正;;黄土丘陵区土壤钼、锌含量及农作物对钼、锌的反应[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6 武毓常;武新艳;李毛元;张志海;刘崇耀;;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中西部黄土丘陵区的效应[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玲;周锁铨;;气候因子对寒温带落叶针叶林NPP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牛叔文;曾明明;刘正广;吴文恒;;黄河上游玛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政策设计[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9 徐学选;穆兴民;王炜;;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试验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10 刘广;李贵才;王军邦;;中国陆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博;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2 毛学刚;东北森林碳循环日步长模型与遥感综合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美玲;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改进CASA模型及其在中国草地NPP估算中的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磊;基于IBIS模型模拟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NPP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侯湖平;基于遥感的煤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监测与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徐占军;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碳库扰动的碳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许明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慧;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NPP和NEP时空模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慧;基于CASA模型的吉林省区域NPP遥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冯智盈;基于CASA模型的NPP估算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任正超;基于CASA模型的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植被NPP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邹德富;基于CASA模型的青藏高原NPP时空分布动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魏靖琼;甘肃省草地NPP的模拟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6 耿君;基于CASA模型瓦屋山林场森林NPP估测与查询系统开发[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黄珏;中国陆地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其敏感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米晓飞;HJ-1卫星NPP反演及其空间展布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杜红;基于CASA模型的呼伦贝尔地区NPP估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锋;基于CASA模型的东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孙有亮 贺永顺 蔡进军;彭阳县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实施[N];固原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瑛洪琦;宁夏农科院4项目获宁夏标准创新贡献奖[N];宁夏日报;2008年
3 记者 赵凡;山西中阳发生山体崩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张晶;陈宇廷:坐看云起[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风 通讯员 王兆礼;绿色在延伸[N];中国质量报;2001年
6 艾福梅;宁夏将斥资千亿元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N];中国社会报;2009年
7 艾福梅;宁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整治穷山恶水 改善生态环境[N];各界导报;2008年
9 洪琦 张瑛;宁夏设施蔬菜无土栽培获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09年
10 柳秀兰;老舍古 五道防线五道关[N];中国水利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