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

伍铁牛  
【摘要】: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在近几十年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现有的目标和成果多集中于侵蚀产沙模型、各种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应、降雨侵蚀产沙的物理机制、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等方面,而对地质时期的土壤侵蚀问题研究较少。了解黄土高原在地质时期的侵蚀历史,以区分自然与人为侵蚀各自的作用,为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为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冷暖旋回的影响程度现在尚不能做出判断。全球气候变化依然要服从其固有的规律,是地球轨道参数、太阳活动周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以人类的意志转移。当前正处于气候由暖湿转冷干的过渡时期。本文选取更新世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以忽略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而从纯自然环境演变来探讨黄土高原中南部的土壤侵蚀期;黄土高原中南部为气候变迁敏感地区,黄土地层典型,土壤侵蚀问题较为突出,对冬夏季风强弱变化记录完整,有利于开展古气候与古侵蚀研究。 通过对研究区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分析,明确了更新世黄土高原发生强烈侵蚀的环境条件是气候过渡期及脆弱的生态环境;认为构造抬升期由于其持续时间过长、引起的土壤侵蚀强度与范围有限而不作为侵蚀期加以研究;确定侵蚀面是土壤侵蚀事件或侵蚀期良好的地质记录,将黄土高原的侵蚀面定义为黄土-古土壤地层中由于侵蚀而形成的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一般形成于古土壤发育期即将开始的时期;以侵蚀面上覆地层底部的形成时间近似为侵蚀期的发生时间;认为河流阶地不一定都能指示侵蚀期;古土壤发生层次的缺失是黄土-古土壤地层形成过程中正常的地质现象,也不能作为侵蚀面来推求侵蚀期。 中国黄土沉积是与冰芯、深海记录相媲美的反演古气候变迁的载体之一。通过对洛川与杨凌第四层古土壤的采样分析,得出MIS11时期研究区气候稳定、极端气候事件少见,以此认为此期不应成为强烈侵蚀期。将反映夏季风强度变化磁化率曲线与ODP677δ18O曲线、SPECMAP相比照,得出了13个可能是侵蚀 期的气候过渡期,其发生时间和对应的黄土地层层位分别是:2.580MaB.P(N/Q);2.190MaB.P(S29上部);1.870MaB.P(S26下部);1.240MaB.P(S14底部);1.120MaB.P(S12底部);0.964MaB.P(S9-1底部);0.865MaB.P(S8底部);0.760/0.780MaB.P(S7底部和上部);0.621~0.531MaB.P(S5);0.412MaB.P(S4底部);0.336MaB.P(S3底部);0.245MaB.P(S2底部);0.128MaB.P(S1底部)。 在洛川找到了7处侵蚀面,分别记录了2.580MaB.P;1.240MaB.P(S14底部);1.120MaB.P;0.964MaB.P(S9-1底部);0.128MaB.P(S1底部)和0.073MaB.P.共计6个侵蚀期。 在渭南重点考察了阳郭镇的黄土-古土壤地层,仅发现了一处典型的侵蚀面,指示0.412MaB.P和0.128MaB.P两个侵蚀期。 在铜川市王益区和印台区找到了4个侵蚀面,其中S5-3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面是铜川期侵蚀留下的侵蚀面,记录了0.531MaB.P的侵蚀期。其余地层记录了0.412MaB.P,0.128MaB.P两个侵蚀期。 在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五丈原和扶风县县城、绛帐等地的考察一共找到了10处侵蚀面,记录了0.760MaB.P,0.621~0.531MaB.P,0.412MaB.P,0.336MaB.P,0.245MaB.P和0.128MaB.P共计6个侵蚀期。其中0.128MaB.P发生的侵蚀事件普遍而强烈,有多处侵蚀面发现。 在淳化找到了3个侵蚀面,代表0.710MaB.P,0.412MaB.P和0.128MaB.P三个侵蚀期。杨凌黄土地层记录了0.128MaB.P发生的强烈侵蚀事件。 而2.190MaB.P;1.870MaB.P和0.865MaB.P这3个理论气候侵蚀期没有发现对应的侵蚀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光录;;黄土高原南部坡地土地生产力衰退过程和恢复途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1期
2 李光录;姚军;庞小明;;黄土丘陵区土壤和泥沙不同粒径有机碳分布及其侵蚀过程[J];土壤学报;2008年04期
3 李景玉;张楠;王荣彬;;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4 盛彤笙 ,任继周;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农业格局[J];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07期
5 李孝地;黄土高原不同坡向土壤侵蚀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88年08期
6 唐克丽;;前言[J];水土保持研究;1993年01期
7 赵景波;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剧的根本原因[J];中国水土保持;1993年02期
8 高尚武;;黄土高原土地規划的意見[J];林业科学;1957年02期
9 邵明安,上官周平;加强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 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6期
10 ;前言[J];水土保持研究;1990年02期
11 ;《水土保持学报》1990年第1—3期总目录[J];水土保持学报;1990年04期
12 张青峰;王九军;田鹏;雷金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3 张青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保护[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年01期
14 王健,吴发启,蒋学玮;作物覆盖与径流能量的关系[J];人民黄河;2005年08期
15 王占礼,邵明安,常庆瑞;黄土高原降雨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6 高路博;毕华兴;云雷;刘李霞;朱悦;;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3期
17 安彦川;张岩;朱清科;张青;郑钰;秦伟;卜楠;薛智德;王蕊;;基于谐波分析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沟谷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8 刘元保;朱显谟;周佩华;唐克丽;;黄土高原坡面沟蚀的类型及其发生发展规律[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19 ;《中国黄土高原的梯田》一文得到国际好评[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81年02期
20 赵晓光,吴发启,刘秉正,康绍忠;再论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J];水土保持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琳;刘雪华;;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乔治;徐新良;;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左中昌;吴志莲;何建华;;土壤侵蚀的调查结果给治理的启示[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海林;李俊;李健;;一种用于土壤侵蚀观测的光电测尺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基本概念探讨[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6 张绒君;王晓;段菊卿;;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与工程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利华;薛重生;;基于RS-GIS的湖北省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监测分析[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8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9 ;第8章 森林的防蚀功能与固沙改土作用[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10 朱连奇;潘少奇;朱文博;;基于RS和GIS的洛宁县土壤侵蚀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2 沈中原;黄土高原流域土壤侵蚀下垫面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董文财;黄土高原坡面养分径流流失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5 王春梅;坡度尺度效应与转换及其对土壤侵蚀评价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6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杰;基于植被结构特征的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反演[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刘利年;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琳;基于GIS和经验模型的中尺度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超;基于RS/GIS的渭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白晓松;基于RUSLE的北方山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与生态适宜性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姜洪涛;基于~(137)Cs技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萌萌;基于USLE的图们江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丰满;基于GIS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分形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芳;基于CA和ANN的土壤侵蚀时空演化模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永力;基于3S技术和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罗万勤;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评价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汤富平;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流域产流产沙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2 本刊通讯员 王静琳;要实实在在为黄河做些事情[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7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记者罗盘;黄土高原首次栽培大樱桃[N];人民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