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缘线匹配最大化时序效应潜能的初探
【摘要】:非定常流和非定常设计是当前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尝试性地论述了非定常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非定常流型和缘线匹配,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叶轮机非定常实验的困难,CFD方法成为研究非定常流动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编制叶轮机流动时间精确模拟程序为开端,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作为实现非定常设计的软件基础,开发了能够对叶轮机内部流动进行多排、多通道时间精确模拟的二维和三维计算程序。鉴于缺乏相关的非定常实验数据,采用商业CFD软件FLUENT和NUMECA分别与二维和三维程序进行了互校。在应用于流动研究前,对所开发程序进行了网格无依赖和物理时间步长无依赖两个方面的研究,确定出适当的网格和物理时间步长配置。结果表明,所开发程序应用于叶轮机非定常流求解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
二、非定常流型是叶轮机非定常气动设计中二维层面的重要技术,论文采用二维数值方法初步研究了这一问题。研究以一涡轮叶栅基元为对象,通过在入口边界施加非定常条件来模拟叶轮机内的非定常环境,结果显示了流动的非定常性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并与定常、准定常环境下的叶栅性能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尾迹亏损程度、进气角度和尾迹移动速度等因素影响叶栅性能的规律。此外,还对叶栅的升力滞回现象做出初步研究。以上工作初步展示了未来关于叶轮机非定常流型研究方面的部分内容。
三、二维时序效应属于非定常流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论文通过对1.5级静/动/静布局的涡轮叶栅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时序效应进行了现象及机理研究;其后探索了叶排间轴向间距和动叶转速对时序效应的影响,发现两种因素均会给时序效应带来一些新的现象,比如时序效应提升效率潜力的变化,尾迹输运时间的变化等等。这一研究在促进对时序效应流动机理的认识继续深入的同时,进一步细化了时序效应的研究,为三维时序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四、缘线匹配是叶轮机非定常气动设计三维层面上用于多排排间匹配的重要技术,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因此,论文首先全面介绍了缘线匹配的理论基础、两种应用方式
摘要
及其初步验证。然后,作为对该理论继续验证和应用的实例,首次将时序效应纳入
缘线匹配框架之下,利用缘线匹配思路进一步拓展了时序效应潜力。通过修改二级
静叶的根、尖相位组合和修改一、二级静叶叶尖相位组合两种方式,使研究对象的
气动效率在从时序效应受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提升。研究以三维CFD程序为工
具,采用缘线匹配应用中最为耗时的全优化方式,综合预估了包括效率在内的代表
叶轮机性能的多种参数的时均量和脉动量,显示出缘线匹配这一设计自由度在非定
常设计体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
|
|
1 |
蒋浩兴,王尚义,蔡晓钟;风扇和压气机全三元气动设计体系的研究和发展[J];航空发动机;1996年04期 |
2 |
仇强华,黄志澄;单级入轨有翼火箭的气动设计[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7年02期 |
3 |
袁宁,张振家,王松涛,顾中华,王仲奇,冯国泰;适用于航空涡轮全三维设计的气动设计体系[J];推进技术;2000年02期 |
4 |
邓兴勇,凌志光,周炳海,朱小芳;风力机设计软件WTD1.0气动设计性能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5 |
桂幸民;李晓娟;;基于低雷诺数条件的风扇/增压级气动设计[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7年03期 |
6 |
包道日娜;刘志璋;田瑞;;1kW户用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设计及试验[J];可再生能源;2008年05期 |
7 |
郭振霞;李凤民;杨树华;;MA系列轴流压缩机技术引进及样机研制[J];风机技术;2009年01期 |
8 |
乔加飞;赵庆军;徐建中;;某1+1对转涡轮的气动设计及其流动特性的初步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
9 |
赵洪雷;徐立民;董学智;张华良;谭春青;;13级静叶可调高炉鼓风机气动设计[J];风机技术;2011年01期 |
10 |
李秋实,郭明;基于局部动力学的一个低速压气机诊断与设计[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11 |
梁展鸿;LR6电池出盘机的研制[J];电池工业;2005年04期 |
12 |
姜晓东,戴韧;离心压气机叶轮的“可控涡”设计及其CFD比较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13 |
张宏飞;曹红松;朱基智;杜烨;;弹头部圆弧曲线的气动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A期 |
14 |
周建辉;杨春信;;CPU轴流风扇参数化设计模拟及其应用[J];电子学报;2008年08期 |
15 |
何鹏飞;李嵩;黄东涛;卢钰;;离心通风机变型设计新方法[J];风机技术;2009年01期 |
16 |
姜斌;王松涛;王仲奇;;展弦比对某跨音速风扇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5期 |
17 |
张鑫;刘宝杰;;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气动设计特点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2期 |
18 |
袁先士;高超;南江;白文;杨永;禹彩辉;;气动设计平台集成技术开发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6期 |
19 |
陈江;刘太秋;李孝堂;杜刚;;五级轴流压气机气动设计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
20 |
黄志澄;空天飞机进气道的气动设计[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