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液晶测温技术及其在平板气膜冷却实验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一种有效测温手段,热敏液晶测温技术在国外已被大量应用于传热领域的研究。在国内这项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热敏液晶测温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适合对流换热面温度测量等优点。在本文中,以美国Hallcrest公司生产的SPN/R35C10W型可喷涂热敏液晶材料为基础,建立了基于色调技术的热敏液晶定量测温系统,并把其应用于平板气膜冷却实验中。
热敏液晶所呈现色彩的色调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六次多项式进行拟合。经误差分析测量精度在95%置信区间内可达0.8℃。实验研究表明相机轴线和待测平面法线之间夹角是影响标定数据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央角小于30°的条件下,可以忽略其带来的影响。在有效测温区间内,不同的光强条件对标定数据的影响可以忽略,光强设定应以取得良好色彩呈现效果为佳。热敏液晶在重新喷涂或者放置一段时间后,为提高测量精度应对其进行重新标定。
气膜冷却是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的一种重要冷却方法。在建立平板气膜冷却实验台的基础上,应用热敏液晶测量技术测量射流孔下游的壁面温度分布。本文中讨论了不同吹风比、不同射流孔长径比、不同射流注入角、不同复合角条件等因素对射流孔下游冷却特性的影响。绝热气膜冷却效率被作为衡量不同条件下气膜冷却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
在低吹风比条件下,与主流相比,射流动量较低。受主流影响,射流容易贴附在射流孔下游表面,射流孔近孔区域取得良好的冷却效果。高吹风比条件下,由于射流动量较高,在冷却孔下游容易发生“吹离”和“再附”现象。在低射流孔长径比条件下(L/D=2),由于射流未能在孔内充分发展,不同吹风比条件下射流孔下游冷却效率等值线的分布特点相似。通过设置不同的射流注入角条件来考察不同垂直方向速度分量对射流孔下游冷却特性的影响。即使在只有垂直方向速度的条件下,低吹风比时冷却孔下游近孔区域等值线依然呈现锥形分布的特点。高吹风比条件下,等值线近似直线分布。通过引入不同复合角考察在存在横向速度分量的条件下对射流孔下游冷却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复合角条件下的冷却性能要优于简单角条件,孔间区域获得了较好的冷却效果。
|
|
|
|
1 |
李广超;朱惠人;樊慧明;;角度和孔间距对双向扩张型孔流量系数影响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3期 |
2 |
谢婕;张靖周;谭晓茗;石蕊;;气膜孔内部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11期 |
3 |
张鸣远
,陈学俊
,邹福康
,葛绍岩
,陈时钧;双排叉排孔气膜冷却特性研究 (一) 传热系数[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1期 |
4 |
江涛
,范卫红
,刘松龄;气膜冷却涡轮叶栅气动损失数值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1993年02期 |
5 |
徐靖中,葛绍岩;弯曲壁面离散孔气膜冷却数值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3年01期 |
6 |
黄伟光,陈乃兴;透平叶栅气膜冷却效果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
7 |
姚永庆,夏彬,葛绍岩,邹福康;弯曲壁面上离散孔气膜冷却均匀性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2期 |
8 |
江涛;范卫红;刘松龄;;气膜冷却涡轮叶栅气动损失的TOTLOS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9 |
朱惠人,许都纯,郭涛,刘松龄;孔排布局对叶片前缘气膜冷却的影响[J];航空学报;2000年05期 |
10 |
张树林,王洪斌;多斜孔板气膜冷却性能试验研究[J];航空发动机;2005年03期 |
11 |
彭威;姜培学;;冷却流通道内流动对气膜冷却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
12 |
罗明俊
,邓化愚
,刘波;气膜冷却对涡轮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4期 |
13 |
张鸣远,邹福康,陈学俊;Ludwig风洞内气膜冷却研究的实验和测量技术[J];动力工程;1991年02期 |
14 |
李锋,陈维,曹会东,王孝利,张青藩,何家德,王民升;离散孔板气膜冷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5 |
彭威;姜培学;;耦合传热和冷却流通道流动对气膜冷却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
16 |
曾明静;王新军;贾文;赵世全;苏鹏飞;;重型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静叶气膜冷却特性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
17 |
梁康保;气膜冷却技术在加力燃烧室隔热屏设计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1987年01期 |
18 |
刘柏谦;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用气膜冷却高温烟气发生器的开发[J];工业加热;2002年05期 |
19 |
刘江涛,吴海玲,陶涛,彭晓峰;斜孔气膜冷却数值模拟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
20 |
唐婵;常海萍;毛军逵;;离散孔纵向波纹隔热屏气膜冷却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