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跨声速吸气式轴流压气机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

葛正威  
【摘要】: 推重比是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设计过程中最为看重的技术指标之一,实现高推重比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高效、高负荷压气机的设计。美国IHPTET计划在压气机设计方面的主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山MIT为主完成的跨声速吸气式压气机。吸气式压气机的高负载能力,使得单级吸气式风扇替代目前的两级或三级风扇成为可能。为此,本文对跨声速吸气式压气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吸气量、吸气位置对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叶型损失的影响,初步总结了一些吸气式压气机叶型的设计准则,并完成了动、静叶叶型设计及三维积叠,为单级跨声速吸气式压气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首先,本文提出了一套吸气式压气机气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对各环节采用的方法和原理作了简要介绍,接着对吸气式叶型的设计程序MISES做了重点研究,较深入地理解了包括求解方程、网格、算法及吸气模型等内容。 其次,本文使用MISES程序数值模拟了跨声速吸气式压气机叶栅流场,重点研究了吸气量和吸气位置对跨声速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叶栅来流马赫数和方向一定时,吸气位置和吸气量是相互关联的关键参数,不同的吸气位置对应着不同的最佳吸气量,且随着吸气位置向后缘远离激波,最佳吸气量呈逐渐增大之势。从吸气对叶片吸力面边界层的影响效果分析,理想的吸气位置应该是在激波下游边界层初步发展到一个极值点附近,即将过渡到迅速发展段的位置处。 最后,本文总结了跨声速吸气式压气机叶型表面马赫数分布在前缘、预压缩段、压力恢复段、尾缘和压力面五部分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并采用正反问题混合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动叶和静叶的叶根、叶中和叶尖截面造型和积叠,解决了吸气式压气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吸气式叶型设计。叶型设计结果在基本满足S2通流设计结果要求的基础上,保证了叶型表面的形状因子均控制在分离点形状因子取值范围H_(sep)=2.76±0.23之内。同时各叶型截面的扩散因子均达到0.7以上,优于传统叶型设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国伟,庄礼贤,李凤蔚;大迎角振动三角翼跨声速粘性绕流数值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2 王保国;跨声速主流与边界层迭代的稳定性分析与数值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4期
3 杨青,闫锋,杨永年;超临界翼型的跨声速颤振特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范召林,恽起麟,崔乃明;跨声速洞壁干扰修正的壁压法及应用[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0年04期
5 郭广利,杨永年,叶正寅;翼型跨声速动态失速过程的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2期
6 李跃军,涂正光,阎超;先进上风格式跨声速CFD计算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5年01期
7 方丁酉;用时间相关法计算喷管跨声速流场[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5年02期
8 王一兵,陈炳永,朱自强;跨声速翼型激波/边界层干扰被动控制的数值模拟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2年02期
9 马侠,张绵纯,蒋金贵;跨声速开槽壁超临界翼型洞壁干扰的N-S方程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刘高联;跨声速平面叶栅多工况点反命题变分理论:人工来流振荡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11 程克明,黄奕裔;跨声速旋成体头部脱体激波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12 马侠,蒋金贵,张绵纯,肖林奎;跨声速翼型上激波/边界层干扰的自适应控制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3年02期
13 张正科,李凤蔚,罗时钧;欧拉方程多重网格方法及三维跨声速大迎角流动数值计算[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4期
14 杨策;闫兆梅;张广;马朝臣;;带楔形扩压器的跨声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计算[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5 王保国,华耀南,黄小燕;跨声速任意迴转面叶栅流分区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16 范召林,陈作斌,贺中,张玉伦,尹陆平,恽起麟;跨声速风洞模型试验非线性洞壁干扰修正方法研究[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8年02期
17 程克明,林同骥;关于跨声速流动的敏感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1年02期
18 周伟江,洪金森,汪翼云;跨声速钝体绕流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9年02期
19 钟星立;安亦然;;基于结构化网格的DPW-W2翼型跨声速阻力预测计算[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8年01期
20 张文明;李俊海;;正弯静叶片对跨声速高压涡轮级内激波强度的影响[J];发电设备;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东;张玉伦;王运涛;陈作斌;;“联盟”号返回舱跨声速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罗新福;于志松;王发祥;;超扩段内具有大堵塞度机构时风洞跨声速均匀流场的建立[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一卷(2001年)[C];2001年
3 程芳;马翔;;某飞机机翼的跨声速颤振特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黄国宁;谭申刚;;基于修正偶极子格网法的跨声速颤振分析[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万爱;任玉新;;单级跨声速压气机动静叶轴间距对损失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孝业;;日本NAL风洞技术开发中心简介及1米×1米超声速风洞技改情况[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二卷)[C];2003年
7 杨国伟;;航空工程跨声速气动弹性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徐敏;安效明;陈士橹;;一种CFD/CSD耦合计算方法[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熊俊涛;乔志德;杨旭东;;基于控制理论的跨声速弹性机翼气动优化设计方法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10 吕彬彬;郭洪涛;王洪彪;;T型尾翼跨声速颤振模型设计与验证[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初雷哲;高转速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2 魏玲;跨声速压气机转子三维流场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王凯;跨声速高压气冷涡轮级气动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赵海洋;返回舱动态稳定性物理机理分析及被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陈杰;跨声速微型斜流压气机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高旭东;复杂旋转侧喷流场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7 林一清;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正威;跨声速吸气式轴流压气机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秦红岗;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第二喉道设计技术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9年
3 于战华;跨声速欧拉方程并行算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4 杜文海;跨声速多级轴流压气机非设计点性能预测[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熊俊涛;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气动优化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谭超;可压缩流动中非线性涡粘性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贾海军;轴流压气机跨声速三维流场数值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孟德虹;飞行器颤振问题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8年
9 陆超;翼型改型对超临界翼型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10 李卫鹏;跨声速附面层吸气式压气机叶型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李蕊 通讯员 李国金 刘冰;中国建成亚洲最大跨声速引射式风洞[N];科技日报;2003年
2 金志涛 王士波 许运江 孙宗勇 田宏耀 卢杰;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N];工人日报;2001年
3 ;喷射热泵式增压换热器节能显著[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原 清;飞机为什么能飞[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王平 江勇 刘军;给我一捧土 还你一座山[N];科技日报;2002年
6 冰 白;战争令航空技术突飞猛进[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刘冰、记者范炬炜;我风洞设计建设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N];解放军报;2003年
8 刘军 兰小红;我国高速空气动力试验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N];中国航空报;2003年
9 魏勤彬 刘军 兰小红;锻铸腾飞“利刃”[N];中国航空报;2004年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刘大响;振兴航空 动力先行[N];中国航空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