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煤气化与CO_2捕获的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摘要】:
能源、环境与经济的相容协调发展是21世纪能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能源环境问题中的焦点和难点。煤基能源动力系统中控制CO_2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清洁能源载体氢气的制取也是能源系统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在关键过程机理、系统集成和技术路线的多层面上,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与双燃料重整系统的集成理论研究,提出了控制CO_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的氢电联产系统,预测了新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并探索了适合中国的能源技术路线。
为开拓高效环保的洁净煤发电系统,开展了煤气化系统中燃料转化过程整合机理以及CO_2分离一体化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煤气化、合成气燃烧和半焦燃烧过程整合的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关系式;揭示组分和品位对燃料转化过程中能量匹配的影响;发现存在最佳的气化炉碳转化率,使燃料转化过程不可逆损失最小;分析燃料转化过程与CO_2分离过程的整合关系,揭示纯氧燃烧分离CO_2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实现了燃料转化过程与CO_2分离过程一体化。
针对IGCC系统投资成本高的科技难题,本研究从“组分对口、分级转化”思路出发,基于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以及CO_2分离一体化的整合机理,提出控制CO_2的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揭示系统性能曲线簇具有包络线的特性规律,发现系统热效率在变量可行域内具有最佳值的特性。从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保性能等多方面与IGCC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明新系统具有高发电效率、低投资成本和低能耗分离CO_2的优势。
面临我国“煤多气少”的能源特点,以及针对传统天然气重整过程消耗大量优质燃料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基于能的品位概念,建立煤与天然气互补的能量转化过程品位关系式;揭示双燃料化学能释放过程中能的梯级利用特性;采用图像(火用)分析方法,并通过与传统制氢系统比较,阐明煤与天然气互补制氢联产系统热力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
结合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MESSAGE模型,对本文提出的部分煤气化系统和双燃料互补系统在中国电力和交通两大耗能领域的发展进行情景分析。通过对电力行业中控制CO_2的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情景比较,指出发展诸如本文提出的洁净煤发电系统能满足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适合中国的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路线。另外,交通燃料的剧增是导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双燃料互补系统制甲醇代替交通燃料作为典型案例,预测新型交通燃料替代技术在中国未来交通领域发展情景,指出发展经济可行的煤代油技术路线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
|
|
|
1 |
赵娟;曹科峰;曹宁翔;朱利君;陈敏;;紧凑型模块化强激光脉冲能源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
2 |
王彦佳;郭宝雷;;区域背景下中国能源系统未来的方案设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
3 |
何亨文;;关于通信能源系统雷电过电压保护的一些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
4 |
郭增良;唐军;薛世德;;IEC国际光伏能源系统标准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5 |
胡桧;钟挺;郑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常见利用形式分析[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6 |
贺少勃;郑万国;力一峥;薛锡钢;杜渊;淳于咏梅;王成程;蒋学君;徐健;张小民;;单口径片状放大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
7 |
陈耀龙;;高级生态住宅小区能源系统环境经济效益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
8 |
顾培亮;韩文秀;;能源政策研究与决策分析[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
9 |
力一峥;周丕璋;薛锡刚;陈立华;许建军;栾永平;郑万国;彭翰生;;强激光能源系统预电离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
10 |
周丕璋;郭良福;陈德怀;力一峥;薛锡刚;於海武;魏晓峰;郑万国;彭翰生;;激光聚变主放大器能源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