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机械陀螺的材料及器件设计研究

陈垚  
【摘要】: 本论文“微机械陀螺的材料和器件设计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方面是中美合作项目“用于微传感器和微驱动器的电铸材料和电铸技 术”。选定Fe-Ni合金作为电铸材料,并就其电镀工艺、电镀材料性能及电铸 技术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通过大量实验证实,Fe-Ni合金电镀可分为正常共沉积区、异常共沉积区和 液相传质控制区。电镀液浓度、温度、pH值、电流密度、搅拌方式等各种操作 条件的细微变化都能导致镀层组份改变。在优化电镀工艺规范的基础上,本文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精确控制Fe-Ni镀层组份的方法,使镀层组份正比于电镀 液组份,电镀质量稳定,重复性好。 结合Si体微机械技术和电镀技术加工出一种新颖的Fe-Ni/Cu/Si复合悬臂 梁。在10-2Torr气压下,利用共振法测出Fe-Ni(Fe64%,Ni36%)沉积膜的内耗为 10-3。这是第一次有关Fe-Ni电镀沉积膜的内耗数据报导。利用X射线平移法研 究了Fe-Ni沉积膜内应力的变化规律。内应力在因瓦合金(Fe64%,Ni36%)成分附 近达到最大约300MPa。利用实验室研制的微力/微位移天平法,测出Fe- Ni(Fe57%,Ni43%)/Cu/Si复合悬臂梁的杨氏模量为1.0×10(11)N/m2。利用X射线法 研究了Fe-Ni合金在不同组份的热膨胀特性和晶相组成。结果显示,电镀Fe-Ni 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同体材料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因瓦合金成分附近达到最小, 其值高于相应成分的合金体材料,约 6×10-6/℃。 通过优化涂胶、曝光、显影等工艺,制备出形貌良好,厚度达30μm的厚 胶胶模,实现了正型厚胶光刻工艺的突破。采用自对准的准LIGA技术制成Fe-Ni 合金微结构。当线条宽10-15μm,厚30μm,长度短于600μm时,释放后的电 铸Fe-Ni微结构不变形,并与衬底保持平直,铸件侧壁陡直。但铸件表面的平 整度和光洁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有赖于进一步完善精密电铸系统。   第二方面是利用DRIE技术制作体硅微机械陀螺。 在对双框架陀螺和梳状陀螺进行比较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新颖 的振子-框架式微机械陀螺。陀螺利用梳状叉指的侧向静电线驱动获得较大的 驱动振幅,同时由于叉指结构是用深RIE技术刻蚀出来的,其厚度的增加可以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进一步增大驱动振幅,提高灵敏度。陀螺检测端借鉴了双框架陀螺,利用内框 架和衬底之间较小的压膜阻尼效应,提高陀螺检测端的机械品质因子,增大了 陀螺的灵敏度。在分析陀螺的传输特性、阻尼特性和驱动方式的基础上,对陀 螺的各部分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驱动和检测的频率匹配度,减小了检 测端对驱动端的机械耦合。设计陀螺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就工艺过程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目前,工艺除DAlE一步外基本走通,进一步的 工作尚待以后继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爱民,牛蒙年,解健芳,杨根庆;双框架微机械陀螺制备关键技术[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9年01期
2 郭春宏;金丽;唐维平;张瑞;李孟委;;基于FPGA的微机械陀螺频响特性测试方法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1年12期
3 许友平;章晓春;;硅微机械陀螺驱动方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8年24期
4 凤瑞;裘安萍;施芹;苏岩;;双质量硅微机械陀螺固有频率温度特性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毛旭;刘宇;汪银年;丁明清;张福学;;二维硅微机械陀螺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7年03期
6 李新刚,袁建平;微机械陀螺的发展现状[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7 高钟毓;微机械陀螺原理与关键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8 杜宜璋;常洪龙;苑伟政;谢建兵;;多环谐振微机械陀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导航与控制;2019年04期
9 罗兵;李超;吴美平;王安成;;基于FPGA的硅微机械陀螺特性曲线可重构测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0年05期
10 夏国明;王寿荣;杨波;;硅微机械陀螺表头温度特性研究与测试[J];测控技术;2009年09期
11 徐晓松;范京;刘海林;肖健明;张福学;;旋转载体用硅微机械陀螺的相位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2 王宏伟;毛旭;张伟;张福学;;旋转载体用硅微机械陀螺的敏感元件[J];压电与声光;2006年02期
13 蒋军彪,冯培德,徐建东;振动轮式微机械陀螺动力学方程、振动模态及其灵敏度分析[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14 凌林本,李滋刚,周百令,熊正南;硅微机械陀螺传感器信号的检测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999年04期
15 茅盘松,吴绍夫,王修伦;硅微机械陀螺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1995年04期
16 张增平;张福学;张伟;刘宇;张宁;;无驱动微机械陀螺敏感元件模态分析[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4年05期
17 李亚山;闫俊杰;刘俊;石云波;;微机械陀螺封装应力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4期
18 王安成;罗兵;吴美平;;硅微机械陀螺谐振频率在线快速测定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年05期
19 严庆文;张福学;吴立锋;;用于旋转弹体态测量的硅微机械陀螺理论和实验研究(英文)[J];压电与声光;2010年02期
20 张福学;毛旭;张伟;;旋转体自身驱动的硅微机械陀螺[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李超;罗兵;吴美平;王安成;;基于FPGA的硅微机械陀螺特性曲线可重构测试[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张福学;王宏伟;;旋转弹用硅微机械陀螺[A];2003年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福学;王宏伟;张伟;毛旭;张楠;;利用旋转载体自身角速度驱动的硅微机械陀螺[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庄海涵;王巍;邢朝洋;张廷凯;;线振动微机械陀螺大载荷下频率漂移特性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5 王永;孟冰;陈旭辉;王刚;;一种环式分布的四质量块微机械陀螺研究[A];2018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8年
6 何小元;杨福俊;董萼良;康新;;空气中硅微机械陀螺的阻尼特性测试与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何小元;杨福俊;董萼良;康新;;空气中硅微机械陀螺的阻尼特性测试与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8 吴衍记;;浅谈微光学惯性仪表的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宏伟;腾功清;齐臣杰;江世宇;;旋转式硅微机械陀螺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刚;王玉朝;余才佳;;振动式微机械陀螺环境适应性提升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1 王领;张金科;张福学;;旋转载体用硅微机械陀螺的相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2 刘佳佳;王昊;;基于时间序列的微机械陀螺零位漂移模型[A];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3 方针;张巧云;吕志清;;惯性技术的新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4 王巍;;新型惯性器件研究与新材料工艺技术[A];2005年惯性器件材料与工艺学术研讨暨技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5 殷勇;王寿荣;;一种双质量水平轴陀螺频率特性实验[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6 张巧云;胡爱民;林日乐;张挺;谢佳维;毛世平;李卯辰;郑永祥;吕志清;;石英微机械陀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7 莫冰;谭晓昀;刘晓为;;电容检测型微机械陀螺的信号检测电路[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8 周浩;;稳健设计在微机械陀螺结构参数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1年版[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垚;微机械陀螺的材料及器件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2 管延伟;音叉式微机械陀螺的动力学耦合特性及振动灵敏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3 郝永存;SOI基微机械陀螺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年
4 杨亮;硅微机械陀螺数字化测控电路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 马威;栅结构微机械陀螺的高精度高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6 张增平;无驱动结构硅微机械陀螺动态特性及姿态解算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姜劭栋;硅微机械陀螺敏感结构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宇;无驱动结构微机械陀螺仪设计与制作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刘广军;音叉振动式微机械陀螺结构拓扑自组织设计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伟剑;微机电系统的多域耦合分析与多学科设计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11 张正福;音叉振动式微机械陀螺结构动态性能解析与健壮性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2 陈宏;全对称双级解耦微机械振动式陀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3 杨金显;微惯性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4 吴立锋;无驱动结构的硅微机械陀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5 郑旭东;基于新型梳状栅电容结构的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6 严庆文;多功能微机械陀螺及其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7 张文博;导引头伺服机构工作特性与先进测控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8 胡世昌;可调谐栅结构微机械陀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9 陈永;基于滑膜阻尼效应的音叉式微机械陀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20 李锦明;高信噪比电容式微机械陀螺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焮成;微机械陀螺驱动控制及其噪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年
2 郭帅;微机械陀螺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架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胡恒之;双解耦微机械陀螺设计、仿真及优化[D];浙江大学;2019年
4 王亚洲;硅微机械陀螺标度因数自标定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9年
5 王欢;基于锁相调制技术的电容式微机械陀螺工艺实现及检测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6 汤丽;微机械陀螺驱动与检测控制系统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7 刘思琦;栅结构微机械陀螺高稳定性信号处理架构和系统降功耗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8 王野;基于带通调制器的微机械陀螺检测模态电路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韩莉莉;一种新型微机械陀螺阵列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10 郭慧芳;三框架硅微机械陀螺的结构设计及加工工艺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11 谢建兵;Z轴微机械陀螺的集成设计技术[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2 李林;差分式硅微机械陀螺的结构设计及闭环驱动研究[D];中北大学;2006年
13 卞友;芯片式硅微机械陀螺温度补偿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4 李芊;振动式微机械陀螺接口电路及其数字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5 王子;抗过载双质量块微机械陀螺结构设计与分析[D];中北大学;2020年
16 张梦月;微机械陀螺误差补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7 史元;振动式微机械陀螺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10年
18 朱二辉;微机械陀螺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9 黄小振;电容式振动微机械陀螺接口电路的设计、模拟与测试[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20 邹江;微机械陀螺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及滤波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