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机械的光调制热成像器件研究
【摘要】:
红外侦察和检测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但红外相机的高昂价格
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为了实现廉价而高性能的红外探测器,新技术开发方
兴未艾,而采用光学读出方式的微机械红外成像阵列是最有竞争力的侯选者。
论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颖的、可用于制造全光型热像仪的微机械热成像器件
(LMTID)。该器件具有灵敏度高、填充率大,响应时间短、显示亮度高,体积
小、能耗低等优点。
论文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光调制热成像器件的两种设计,并分别进行了
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
这里首先建立了LMTID的悬臂梁模型,并采用悬臂梁理论分析了器件的
灵敏度、最小可探测能量及响应时间,并对双材料层的厚度比进行了优化设计。
采用ANSYS 5.4程序进行的有限元静态分析给出了LMTID的灵敏度,动态分
析则给出了器件的热响应时间。三层结构的LMTID的灵敏度可达0.03m/W,响
应时间约6ms。两层结构的LMTID的灵敏度可达0.00895m/W,响应时间为
3.6ms。这些结果表明光调制红外成像器件可以实现优于传统红外传感器或成像
仪的性能。
LMTID的制备是一个技术挑战,这部分内容包括微机械加工和芯片封
装两个方面。
微机械加工方面,首先采用多晶硅表面微机械技术制备了基于Al/Poly-Si
的LMTID芯片,制备中主要解决了残余应力消除和湿法释放所带来的表面张力
问题,采用超临界CO_2干燥技术成功地实现了LMTID的干燥并最终制备出具有
悬空微结构的LMTID芯片样品。
在多晶硅表面微机械技术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机械表面加
工技术──硅牺牲层表面微机械技术,该技术具有加工步骤少、表面自动保持
平整、牺牲层厚度可在很大范围内调节等优点,特别适合LMTID的制备。采用
硅牺牲层表面微机械技术成功试制了一批基于Al/SiO_2双材料组合的LMTID样
品,这些样品的微结构具有高度的均匀性,表明该工艺不仅能够确保演示性样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品的制备,而且可适用于大阵列器件的生产。
无须引线使得LMTID的封装大大简化,论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黄铜金属外
壳进行封装的技术,并成功获得了封装样品。
LMTID相关的光学设计与实现是LMTID高性能的保证,也是论文的一
个重要部分,此部分探讨了干涉光调制系统与红外成像系统的原理与理论设
计。干涉光调制系统包括迈克尔逊干涉型光调制系统、法-拍干涉型光调制系
统及Veeco表面轮廓仪干涉测量系统。
迈克尔逊干涉型光调制系统的理想光调制曲线是一条余弦曲线,但光谱线
结构对光调制结果有重大影响。在双谱线情况下,调制比随光程差呈周期为
V丛的周期性变化。在有一定宽度的谱线情况下,调制比随光程差的增加而衰
减,因而存在一个最大光程差人‘/Al。为此,迈克尔逊干涉型光调制系统应当工
作在0光程差附近以实现低噪声及高增益。
法-琅干涉型光调制系统是一种多光束于涉测量系统,具有陡峭的调制峰。
理论分析发现,为了实现高灵敏度的干涉测量,要求下反射面(LMTID)具有
尽可能高的反射率,且上反射面的反射率要与之相接近。
Veeco表面轮廓仪系统是一种干涉显微测量系统。它可用相位漂移干涉测
量模式(PSI)测量小位移,而用垂直扫描干涉测量模式(VSI)来测量大的位
移。
.最后,论文叙述了LMTID样品的红外传感与成像的试验,并对结果进
行了分析讨论。
为实现红外传感与成像试验,设计了两种基于Veeco表面轮廓仪测试方式,
并加工了相应的试验装置。样品表面微结构的初始状况分析表明LMTID的微镜
阵列具有很高的均匀性,可以满足干涉成像的要求,并具备了制作大规模阵列
的潜力。微镜的初始变形在0.2~0.4pm范围,通过应力消除措施可进一步降低
到 0*卜m以下。红外响应的测试结果定性地证明了 LMTID进行红外成像的能
力,采取改进措施后可进一步定量测量LMTID的红外响应曲线。
|
|
|
|
1 |
赵举廉,赵进豪,李茜,杨俊霞,顾里平,褚云汉;近距离热成像系统的光谱匹配因数──微分光谱匹配因数[J];红外技术;1996年02期 |
2 |
金伟其,仇谷峰,高稚允,王仲春,高岳;8×2元SPRITE探测器对热成像系统性能改善的模拟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0年06期 |
3 |
李旭东,艾克聪,王伟;扫描热成像系统NETD数学模型的研究[J];应用光学;2004年04期 |
4 |
程东杰,胡江华,高作钻,李清祥;热成像系统观察目标的发现概率与识别概率[J];激光与红外;1989年01期 |
5 |
鞠静,周方桥,熊健,蒋洪;高T_c超导红外探测器热成像原理样机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1996年01期 |
6 |
;热成像系统和长波红外特性测试仪序列产品简介[J];红外技术;1993年01期 |
7 |
高国龙;采用长波量子阱光电探测器的热成像系统(Thermal CAM SC3000)[J];红外;2001年07期 |
8 |
安成斌;万英;;热成像系统的NETD测试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年03期 |
9 |
卓红艳,张蓉,陈涛,宋影松;基于不同静态性能模型的热成像系统视距估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8期 |
10 |
万英;安成斌;;热成像系统点目标探测距离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7年02期 |
11 |
建忠;;组合式热成像系统[J];激光与红外;1981年12期 |
12 |
金伟其;热成像系统性能分析中的参量归一化空间[J];红外技术;1995年01期 |
13 |
金伟其,董岳,赵忠耀,李劲;红外烟雾对热成像系统识别距离的影响──8~12μm波段的计算机模拟及其分析[J];红外技术;1995年06期 |
14 |
金伟其,王春勇,张楠,王岭雪,卢萍;扫描型焦平面热成像系统的亚像元处理算法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5年04期 |
15 |
王吉晖;金伟其;王岭雪;何玉青;王霞;;基于MRTD和MTF的热成像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的对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16 |
史广维;张新;王灵杰;何锋赟;张建萍;;新型硫系玻璃在低成本热成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4期 |
17 |
张莹,刘广荣,金伟其;双色热图像信号的电子学处理及图像融合[J];应用光学;1999年06期 |
18 |
仇谷烽,高稚允,金伟其;热像仪静态性能计算软件包CFLIR2.0[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19 |
孙军月;马冬梅;霍玉波;;应用四杆靶图像测量热成像系统焦距[J];红外技术;2006年04期 |
20 |
彭焕良;;红外焦平面热成像技术的发展[J];激光与红外;2006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