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装中表面贴装焊点的可靠性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电子封装中表面贴装焊点的可靠性问题,就以下两方
面的内容开展了研究:1.无铅高温焊料(Sn96.5Ag3.5和Sn95Sb5)在
汽车电子中的应用;2.倒装焊复合SnPb 焊点的形态研究及其对焊
点可靠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两种无铅高温焊料的SMT 焊点在高温时效过程中微结构
和焊点剪切强度的变化。与常用的Sn62Pb36Ag2 焊点对比,
Sn96.5Ag3.5和Sn95Sb5焊点在高温时效过程中组织结构更稳
定,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率和体焊料的粗化程度均低于
SnPbAg焊点;同时,焊点的剪切强度(尤其是高温剪切强度)较
高,随高温时效时间的增加焊点剪切强度下降的幅度也远小于
SnPbAg焊点。因而更适合在高温器件中应用。
2.用混合掺入共晶SnPb焊膏的方法,研究了Pb杂质对Sn96.5Ag3.5和Sn95Sb5焊点的微结构和剪切强度的影响。发现Pb杂质的引
入将在焊点晶界上形成富铅相,对回流焊接过程中焊点界面金属
间化合物的生长则影响不大。少量的Pb 杂质对焊点室温下的剪
切强度影响不大,但Pb 杂质在焊料晶界处的偏析使焊料本身的
高温强度降低,使高温下的剪切强度下降。
3.按照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的标准试验方法JESD─22,考察了SnSb
表面贴装焊点在高温时效、热循环和潮热储存过程中的可靠性,
并与SnPbAg焊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器件端头和PCB
板Cu焊盘上预涂的CnPb焊料的溶入,使SnSb表面贴装焊点的
晶界上存在富铅相,该相随着高温时效时间增加而粗化。SnSb
焊点的剪切强度高于SnPbAg焊点,随高温时效时间增加,焊点
的剪切强度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SnPbAg焊点。热循环次
数小于1000~1500周时,SnSb焊点的剪切强度明显高于SnPbAg
焊点,而随着热循环的继续进行,SnSb焊点中由于Cu、Sn互扩
散速率不同,在solder/Cu 界面因Klrkendall 效应形成的空位在
热应力作用下形核长大为微孔洞,并逐步发展为贯穿孔洞使界面
结合力下降,造成焊点剪切强度的急剧下降。在潮热储存过程中
Snsb焊点的微结构和剪切强度均变化不大,而SnPbAg焊点的组
织有一定的粗化,剪切强度随潮热储存时间的增加有所下降。
4 建立了倒装焊中复合SnPb焊点形态的能量控制方程。应用Surface
Evo卜er软件,对含高铅焊料芯片凸点和共晶SnPb焊料形成的复
合焊点的形态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考察了焊盘大小、芯片凸点尺
寸、焊料体积、焊接温度等焊点的设计及工艺参数对焊点形态的
影响。提出了预测复合SnPb焊点间隙的无量纲回归模型。
5 基于单一变量形变阻抗的统一型粘塑性Anand本构方程,描述了
焊料的粘塑性行为。利用SnPb焊料的Anand本构模型,通过把
复合SnPb 焊点的形态与可靠性分析相结合,利用ANSYS 有限
元软件分析了倒装焊中复合SnPb 焊点在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应
变关系,发现焊点外侧共晶焊料和基板CU 焊盘界面附近区域的
应力应变最大,是焊点中最薄弱的部位。基于Coffin-Manson 经
验方程,预测了复合焊点的热循环寿命。模拟研究表明·复合SnPb
焊点的间隙和焊点热循环寿命之间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优化焊点
的形态是提高焊点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
|
|
|
1 |
毛均泓;;半导体电子封装中外来物为什么失效?[J];华东科技;2010年10期 |
2 |
田民波
,马鹏飞
,张成;电子封装无铅化现状[J];印制电路信息;2004年03期 |
3 |
;2008中国国际电子封装和组装技术设备展暨大会[J];电子测试;2008年01期 |
4 |
田民波,马鹏飞,张成;电子封装无铅化现状[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3年06期 |
5 |
;第五届电子封装技术国际会议(ICEPT 2003)[J];中国集成电路;2003年02期 |
6 |
方舟;金刚石薄膜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J];微电子学;1992年03期 |
7 |
何君;;美国电子封装发展计划[J];微纳电子技术;1992年06期 |
8 |
周雷;张楼英;;“电子封装”课程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06期 |
9 |
黄强,顾明元,金燕萍;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0年09期 |
10 |
龙乐;;等离子体清洗及其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J];电子与封装;2008年04期 |
11 |
毕克允;;新年贺词[J];电子与封装;2008年01期 |
12 |
张强,孙东立,武高辉;电子封装基片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0年04期 |
13 |
田冲,陈桂云,杨林,赵九洲,张永昌;喷射沉积新型电子封装用70%Si-Al材料的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2期 |
14 |
王俊峰;;电子封装与微组装密封技术发展[J];电子工艺技术;2011年04期 |
15 |
;卷首寄语[J];电子与封装;2003年01期 |
16 |
陈淑华,吴荣;下一代环保PCB产品应用技术[J];印制电路信息;2005年06期 |
17 |
陈明辉;吴懿平;;电子制造与封装[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6年02期 |
18 |
蔺永诚;陈旭;;各向异性导电胶互连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子与封装;2006年07期 |
19 |
Sally Cole Johnson;;解决功率电子器件的热问题[J];集成电路应用;2007年05期 |
20 |
张为民;郑红宇;严伟;;电子封装与微组装密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防制造技术;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