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 Laves相与BCC相合金的储氢及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摘要】:Ti-V基BCC相合金由于其较高的理论容量,在作为燃料电池的供氢源以及高容量Ni-MH电池的负极材料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近年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吸放氢及电化学性能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提高Ti-V基BCC相合金的气固相储氢容量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为目的,把研究合金从C14 Laves相向BCC相的转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出发点,通过元素替代、成分调整和表面修饰等实验手段,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俄歇电子能谱(AES)、X光电子能谱(XPS)、差热扫描—热重分析(DSC-TG)等测试技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储氢合金的活化、吸放氢和电化学性能与其微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改善合金储氢及电化学性能的一些规律,使Ti-V基BCC相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吸放氢和电化学容量得到显著提高。
对TiMn_(1.25)Cr_(0.25)合金储氢性能的研究表明,合金表面氧化层的形成是阻碍合金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适量(V_4Fe)合金或碳的添加可改善合金的活化性能。(V_4Fe)的添加可使合金的储氢容量由最初的1.33wt%增加到2.0wt%,同时使合金的平台压力下降,滞后效应减小,但也导致合金的平台斜率加大。研究表明,合金的吸放氢平台斜率大小受该合金的晶格畸变程度的影响,晶格畸变越小,合金的吸放氢平台越平坦。此外,增加Cr含量使合金的滞后效应明显改善,碳的添加可改善合金的循环衰减性能。
对Ti-(50-x)Mn-10Cr-xV(x=0,8,12,16,20,24,28,32)合金的研究表明,随着合金中V含量的增加,合金由C14 Laves相变为C14 Laves相与BCC相共存,再变为单一的BCC相结构。V含量的增加导致合金的吸氢容量增加、吸放氢平台变得平坦、平台压力降低以及放氢过程中合金中残余氢容量增加。BCC相合金吸氢过程会导致合金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其变化过程为BCC?deformed BCC?deformed FCC ? FCC。活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金活化过程中孕育期的长短与合金表面氧化层的特性密切相关,而合金与氢的反应速率由合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本文首次证实了单一BCC相的Ti-Mn-Cr-V四元合金拥有良好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该合金在低于373K时的最大吸放氢量分别为4wt%和2.6wt%左右,这些都大大高于目前为正文献中报道的有关Ti-V基BCC合金的吸放氢容量(分别为3.5wt%和2.0wt%左右)。
为了进一步改善合金的储氢性能并降低其成本,通过元素替代对Ti-Mn-Cr-V BCC相合金的储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Fe的添加在没有明显降低合金放氢容量的情况下,可使合金的放氢平台压力由原来的0.01MPa增加到0.19MPa,同时由于降低了合金中的V含量从而使合金的成本大大降低。通过调节Ti含量,合金的放氢平台压力可以在0.02MPa~0.26MPa的范围内进行调节。Cr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合金中BCC相的形成。研究发现,合金的储氢性能与合金中BCC相的含量及其
摘要
晶胞参数密切相关。稳定的BCC相结构及合金的晶胞参数控制在
O.3O25nm一0.3045nm的范围是Ti一V基BCC相合金拥有良好储氢性能的重要条件,这
为开发新的Ti一V基BCC相合金提供了参考依据。
首次研究了快淬对Ti一Mn一Cr-V合金的相结构及吸放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快淬使合金由BCC和C 14 Laves两相结构变为单一的BCC结构。随着快淬速度由0
增大到30ms一’,合金的晶胞参数由0.30584nm降低至o.30623nm,同时合金的晶格畸
变减小。快淬对合金的吸氢容量影响不大,但其可导致合金的放氢容量由铸态样品
的2.30wt%增加到2.42wt%。随着快淬速度的增加,合金的PCT平台压力降低,平
台变得平坦,同时活化难度加大。通过ABS合金的表面修饰可使快淬合金的活化险
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对合金表面的纳米修饰来改善Ti一15Mn一巧C卜30V合金的活化性能进行了初探性
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ZnO、纳米碳以及ABs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能够改善合金
的活化性能。这可能是由于合金表面的纳米颗粒一方面自身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导
致氢的分解与吸收;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氢原子进入合金基体的通道,从而导致合金
的吸氢行为容易发生。被修饰后的合金不需活化处理即可完成吸氢过程。
本文发现了单一BCC相的Ti一V基合金在高温具有电化学活性。在353K和IOmA
g一’的放电电流下,Ti一巧Mn一15c卜30v合金的放电容量可达到650mAhg一’。然而,该
合金在353K时的循环衰减非常明显,10次充放电循环后,合金的放电容量降低至
roo mAhg一’,这可能是由于充放电过程中在合金表面形成了一层Tio:氧化层,同时
合金中的V在充放电过程中很容易溶解到碱液中,从而导致合金失去电化学活性。
ABS合金表面修饰可显著提高Ti一巧Mn一15C卜30V合金的放电容量,并改善其倍
率性能和循环寿命。研究表明,在球磨的最初阶段,主要是钢球和BCC合金作用于
ABS合金颗粒,并导致其迅速碎化,而此时BCC合金变化不大。随着球磨的进行,
ABS碎化为20nm一SOnm左右的纳米颗粒并包覆在BCC合金的表面,30而n球磨后,
钢球主要作用于BCC合金,并导致其颗粒度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小。电化
学测试结果表明,在293K时,合金的电化学活性与合金中ABS的含量密
|
|
|
|
1 |
;板翅式换热器用铝合金材料概况简介[J];深冷技术;1972年S3期 |
2 |
安国;;能积为24兆高奥的钐钴恒磁的磁性[J];磁性材料及器件;1972年04期 |
3 |
张克俭,宋沂生;合金优化设计方法探讨之一——合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2年S1期 |
4 |
秦紫瑞,冯秀英,魏广升,李隆盛,于勇,刘德经;耐“盐酸-氯化铁”复合介质铸造镍基合金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
5 |
孙贵儒;Fe-Ni25~30%合金的相变和磁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6 |
徐清富;最近研制的气门表面强化合金[J];内燃机配件;1986年04期 |
7 |
秦紫瑞,李隆盛,高文华,郭珊;复合磷肥设备中磷酸泵用材料ZS28合金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8 |
孙迺箴
,刘和法
,戴学礼;函数记录仪在金属材料相变研究中的应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9 |
顾卓明,蒋成海,杨烈宇;钢铁表面离子镀Cu—Pb合金固体润滑膜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10 |
范肇楚;ZL3合金活塞过时效补救[J];内燃机配件;1988年01期 |
11 |
周农,叶永财,吴晓祖,刘鹏;添加钇对NbTi50超导合金性能的影响[J];低温物理学报;1990年06期 |
12 |
尚家香,耿鸣明;Y_2Fe_(17)N_y合金相结构稳定性研究[J];功能材料;1994年03期 |
13 |
陈美玲,张利明,丁立英,姜守本,田立庸;新型锌铝合金在阀门生产中的应用[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14 |
段群章;金属及合金中钼的光度分析近况[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4年03期 |
15 |
曾泉浦;钛基硬质烧结材料的开发[J];钛工业进展;1995年06期 |
16 |
脱祥明,周光爵,张启海,李阳;Ti-14Al-21Nb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J];稀有金属;1996年05期 |
17 |
安白,马莒生,唐祥云;微量元素Zr、Hf对Ni47Cr6Fe玻封合金氧化膜生长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1996年01期 |
18 |
王处义;以铁代铜的技术[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7年06期 |
19 |
田宝辉,陆政,强俊,颜鸣皋,刘伯操,魏炳忱;Al-5.5Mg-2.5Li-0.5Mn 合金的变形和强化行为[J];航空材料学报;1998年02期 |
20 |
王晔;俄罗斯航空用变形高温合金标准分析[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