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光栅掩模图形转移理论模型及新工艺研究
【摘要】:全息光栅作为光谱仪器的核心光学元件,其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光谱仪器的性能。与传统的机械刻划光栅相比,全息光栅具有完全无鬼线、高信噪比、制造周期短、光栅面型多样和易制成大面积等诸多优点。离子束刻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息光栅的发展,全息光栅与离子束刻蚀技术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但是,对全息光栅掩模进行离子束刻蚀是源自离子源的离子与光刻胶及光栅基底粒子碰撞发生溅射的过程,建立预测性的全息光栅掩模离子束刻蚀图形转移理论模型,对离子束刻蚀工艺进行理论指导十分必要。大深宽比光栅掩模的离子束刻蚀图形转移是全息光栅制作中的难题之一,大气CO2探测项目却急需此类大深宽比光栅,探索离子束刻蚀图形转移新工艺已迫在眉睫。宽波段全息光栅在光谱分析领域具有使仪器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等独特优势,如何在同一块光栅上制作出不同闪耀角的全息离子束刻蚀光栅是光栅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围绕全息光栅掩模图形转移理论模型及新工艺进行了研究。第一,在分析全息离子束刻蚀物理过程基础上,建立了以特征曲线法为依据的光栅掩模图形转移理论模型,对全息光栅掩模图形转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以三角形、矩形、梯形等槽形光栅为例,模拟了光栅槽形的形成过程。第二,依据光栅掩模图形转移理论模型,给出了大气CO2探测仪器用可见-近红外SiC基底全息光栅的设计和制作方法,通过研究离子束刻蚀和反应离子刻蚀相结合的混合刻蚀方法,解决了高深宽比SiC基底图形转移中的氩、氧、三氟甲烷等反应气体的配比、离子束刻蚀速率比、刻蚀速率比与光栅槽深关系等关键技术,并通过物理抛光和化学抛光技术对掩模及光栅刻槽粗糙度进行处理,使可见—近红外SiC基底全息光栅粗糙度降低至20%。第三,提出了宽波段全息光栅槽形参数分段设计方法,给出利用宽波段全息光栅槽形参数优化光栅衍射效率的计算模型,采用分段、分步离子束刻蚀技术,在同一光栅基底上分区制作了位相相同但闪耀角不同的宽波段闪耀光栅,研制了200nm~900nm宽波段全息离子束刻蚀光栅。
|
|
|
|
1 |
庄夔;刘桂琴;李永贵;;全息光栅的制作[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81年06期 |
2 |
张琳,郭俊杰,赵念念;全息光栅衍射测量光学系统的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3 |
邾继贵,吕海宝,漆新民;位移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4 |
宁亚平,赵慈;一种简便制作全息光栅的方法[J];物理实验;1998年02期 |
5 |
陈吉武,汪伟;一种新型测色仪[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6 |
王国华;;彩虹光栅[J];光学仪器;1984年04期 |
7 |
庄夔;李永贵;胡宁;;消象差超环面全息光栅的设计和制作[J];光学精密工程;1985年04期 |
8 |
郑刚,徐真善,顾去吾;用全息光栅作分束器的莫尔-泰曼干涉仪[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9 |
李宪龙,黄振宇,李荣福;全息光栅综合设计实验——全息光栅的几何效应及衍射效应[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5年03期 |
10 |
杨厚民;;平面全息光栅制作过程中精确判断线槽的新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1989年05期 |
11 |
王岫春,李景萍;全息光栅的实验室制作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
12 |
王中宇,张清峰,谢铁邦,李柱;用全息光栅进行圆度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计量技术;1996年03期 |
13 |
Hiroshi Nagata;Mitsuji Kishi;祝绍箕;;用简单光学系统制造闪耀全息光栅[J];光学仪器;1979年02期 |
14 |
赵博,齐向东;高效平面全息衍射光栅的获取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1年02期 |
15 |
庄夔;刘桂琴;李永贵;;全息光栅[J];光学精密工程;1981年05期 |
16 |
刘小廷;伊宁卡;苏英坚;;贴片云纹干涉法测量离面振动[J];实验力学;1991年01期 |
17 |
孙桂林;精确定位物方焦面位置的简便方法[J];应用激光;1996年03期 |
18 |
杨延强,费浩生,邱勇,王长顺,魏振乾,孙桂娟,郝恩才,田颜清;一种新型偶氮化合物中的高效率实时全息光栅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98年04期 |
19 |
陈兰莉;;全息光栅液晶排列性质与厚度关系相关的研究(英文)[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0 |
石智伟;;一种全息光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