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红外成像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以其价格低、可靠性高、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在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在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基本理论和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具有实时图像处理功能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极大地影响了图像的质量和视觉效果。本文在深入研究非均匀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基于定标的非均匀性校正法(NUC)和基于场景的NUC算法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非均匀性校正方法。该算法首先根据上电时刻焦平面衬底的温度值,从存储设备中提取预先存储的对应温度区间的增益和偏置校正参数,初步消除探测器的非均匀性;通过分析初步校正后图像残余非均匀性噪声的特性,提出了用具有保边缘特性的P-M滤波取代传统神经网络算法中的四邻域均值滤波来获得期望图像,从而减小了图像边缘模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校正精度高,有效减小了因红外焦平面响应特性漂移而引起的图像降质。针对红外图像对比度低、温度分辨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滤波器的红外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算法。算法首先采用双边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分层处理,得到动态范围较大的背景图像和包含较多噪声和细节信息的细节层图像;对背景图像进行动态范围压缩和局部对比度拉伸,得到符合人眼识别的低位宽图像;对细节层图像进行贝叶斯阈值去噪,并对弱边缘信息进行增强;最后将背景层图像和细节层图像进行加权运算,得到增强后的图像。针对大量图像进行了实验,对增强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与目前常用的增强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图像的局部对比度,突出纹理细节信息,并抑制图像噪声,改善了图像的整体视觉效果。根据红外探测器UL02152的结构特点和输出信号特点,设计了一款低噪声红外成像系统。利用FPGA芯片提供探测器的时序驱动信号,采用低噪声的电压偏置电路和高精度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效的抑制了系统噪声,保证了系统输出信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FPGA中完成了图像的盲点剔除、非均匀性校正以及图像增强等处理,图像延时小于2帧,满足实时输出的要求。经测试,红外图像NETD值为74mK,实现了系统的低噪声设计。
|
|
|
|
1 |
高;红外成像装置[J];红外;2003年09期 |
2 |
于滟文;;运动目标的计算机红外成像仿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2期 |
3 |
高;;可用夹子夹上去的红外成像器[J];红外;2009年07期 |
4 |
孙玉铭;李世诚;;国外红外成像寻的器技术的装备与发展[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6期 |
5 |
R.A.Aguilera
,郑明山;先进的红外成像寻的器计划[J];半导体光电;1985年04期 |
6 |
;到2019年,红外成像和热成像市场将达52.19亿美元[J];红外;2014年07期 |
7 |
顾聚兴;里德伯原子加快红外成像速度[J];红外;2000年09期 |
8 |
王永寿;红外成像装置的开发动向[J];飞航导弹;2001年05期 |
9 |
陆斌;防空导弹红外成像环境的动态图像制作方法[J];激光与红外;2003年04期 |
10 |
李春林,齐怀琴,王崇;红外成像林火监测报警车载指挥系统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11期 |
11 |
赵强,刘隆和,唐志凯;目标在复杂背景中的红外成像特性研究[J];制导与引信;2005年03期 |
12 |
高;红外成像仪器[J];红外;2005年10期 |
13 |
于滟文,刘羿君;运动目标的红外成像模型及其绘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10期 |
14 |
刘松涛,沈同圣,周晓东,韩艳丽;舰船红外成像目标智能跟踪算法研究与实现[J];激光与红外;2005年03期 |
15 |
马毅飞,赵文平;窗口辐射对红外成像探测影响的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3期 |
16 |
李朝晖,陈明;对于杂散背景中的目标红外成像特性研究(英文)[J];红外技术;2005年02期 |
17 |
李秋华;鲁新平;沈振康;李吉成;;基于算法融合的红外成像目标稳健跟踪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04期 |
18 |
柴宏亮;许鹏程;杨莉;陈艳霞;;一种多模式融合的红外成像跟踪算法[J];制导与引信;2006年02期 |
19 |
高;;用于评价金属试件腐蚀程度的红外成像方法[J];红外;2007年02期 |
20 |
章睿;蒋亚东;罗凤武;;便携式非制冷红外成像设备的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