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稀土发光材料中往返能量传递的研究

吴丹  
【摘要】: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其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可产生从紫外到可见再到红外波段的发光,在三维立体显示、防伪标记、生物探针/医学成像、激光、太阳能电池和固态照明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是稀土发光材料中的重要过程,对材料的发光性质具有重要或决定性影响。因此,本文开展稀土离子间往返能量传递的研究,对于认识发光机理和探索发光材料的新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分别以稀土离子掺杂的氧化物Lu_3Al_5O_12和Y_2O_3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了Pr~(3+)/Ce~(3+)、Tm~(3+)/Yb~(3+)在基质材料中的发光性质及能量传递机理,通过离子间往返能量传递实现了上能级到下能级布居的新路径,并提出了一种计算反向能量传递效率的方法。本论文还以氟氧化物Ba_2Y_3(SiO_4)_3F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e~(3+)/Tb~(3+)在基质材料中的发光性质及温度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Pr~(3+),Ce~(3+)掺杂的Lu_3Al_5O_(12)样品,利用稳态和瞬态光谱手段研究了样品在紫外光和蓝光激发下的能量传递过程。我们发现,在285nm紫外光激发Pr~(3+)4f5d态时,Pr~(3+)和Ce~(3+)之间先发生Pr~(3+)向Ce~(3+)随后又发生Ce~(3+)向Pr~(3+)的往返能量传递过程,即:处于激发态4f5d的Pr~(3+),将能量传递给处于基态的Ce~(3+)将其激发到5d态;随后,处于激发态5d的Ce~(3+)又将能量反向传递给处于基态的Pr~(3+)并将其激发到~1D_2能级,结果导致Pr~(3+)的红光发射比Pr~(3+)单掺杂下显著增强。利用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计算了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在285nm激发下,Ce~(3+)→Pr(3+)能量传递效率明显高于利用蓝光直接激发Ce~(3+)5d态时的Ce~(3+)→Pr(3+)传递效率。我们认为,在285nm激发下,Pr~(3+)4f5d被直接激发并将能量主要传递给近邻Ce~(3+),换句话说,被激发的Ce~(3+)的近邻大都存在Pr~(3+),所以Ce~(3+)→Pr(3+)能量传递十分有效。而直接激发Ce~(3+)5d态时,对于近邻存在Pr(3+)的Ce~(3+)没有选择性,Ce~(3+)周围Pr(3+)的分布是随机的,属于通常能量传递理论模型,所以这种情形下的Ce~(3+)→Pr(3+)能量传递效率显然低于前一种激发条件时的效率。2.采用湿化学法合成Y_2O_3:0.1%Tm~(3+),2xYb~(3+)(x=0-0.1)系列样品。利用782nm泵浦光激发Tm~(3+):~3H_4能级,观察到Yb~(3+):~2F_(5/2)→~2F_(7/2)发射,同时随Yb~(3+)掺杂浓度的增加,Tm~(3+):~3F_4→~3H_6发射逐渐增强,当Yb~(3+)掺杂浓度为10mol%时,Tm~(3+):~3F_4→~3H_6的发射强度增加了1.8倍。我们认为该过程中体系内发生了Tm~(3+)-Yb~(3+)-Tm~(3+)往返能量传递,其路径描述为:Tm~(3+):~3H_4能级首先将能量传递给Yb~(3+),然后Yb~(3+)将能量反向传递给Tm~(3+):~3F_4能级。通过分析发射光谱及相应的衰减曲线计算出往返传递过程中的反向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在782nm激发下,Yb~(3+)离子掺杂浓度为10mol%时,Yb~(3+)→Tm~(3+)能量传递效率ηyb-tm高达88%。而利用980nm泵浦光直接激发Yb~(3+)时,Yb~(3+)→Tm~(3+)的能量传递效率仅为57%。进一步证实了往返能量传递过程中,第一步能量传递的空间选择性导致了高效的反向能量传递。3.采用湿化学法分别合成了Tm~(3+)、Yb~(3+)共掺杂的Lu_2O_3粉末,研究了在980nm连续激光激发下两步能量传递上转换发光及其动力学,实验确定出最强上转换发光Tm~(3+):~3H_4→~3H_6(~800nm)对应的Tm~(3+)和Yb~(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0.1mol%和4mol%。研究了第一步能量传递,即Yb~(3+)向基态Tm~(3+)的能量传递过程,实验表明,第一步能量传递系数随Tm~(3+)浓度增加基本不变,而随Yb~(3+)浓度直接呈平方关系增加,当Yb~(3+)浓度从0.1mol%增加到10mol%时,第一步能量传递系数增加了500倍;研究了第二步能量传递,即Yb~(3+)向处于~3F_4激发态的Tm~(3+)的能量传递过程,观察到第二步能量传递系数随Tm~(3+)或Yb~(3+)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上述传递系数的增加归结为Yb~(3+)-Yb~(3+)及Tm~(3+)-Tm~(3+)离子之间的能量扩散所致,能量扩散显著增加了Yb~(3+)向Tm~(3+)的能量传递速率,而且在上转换能量传递过程中起主导作用。4.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掺杂浓度的BYSF:Ce~(3+),Tb~(3+)发光材料,详细研究了36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材料的发光性质,分析了Ce~(3+)向Tb~(3+)量传递过程。随着Tb~(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Ce~(3+)蓝光发射强度逐渐减弱,而Tb~(3+)绿光发射强度逐渐增强,当Tb~(3+)掺杂浓度为40 mol%时,Tb~(3+)绿光发射强度达到最大值。通过调节Tb~(3+)离子掺杂浓度,BYSF:Ce~(3+),Tb~(3+)材料发光颜色可以由蓝色逐渐变为黄绿色,其色坐标从可以从(0.1754,0.0993)变化到(0.3540,0.5394)。我们还在36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监测了Ce~(3+)蓝光衰减曲线,并根据Ce~(3+):5d能级寿命的变化计算了Ce~(3+)→Tb~(3+)能量传递效率,当Tb~(3+)掺杂浓度为50 mol%时,Ce~(3+)→Tb~(3+)能量传递效率达到93%。同时,我们还测量了材料的内量子效率,当Tb~(3+)掺杂浓度从0增加到40 mol%时,材料的内量子效率几乎保持不变,说明Ce~(3+)→Tb~(3+)能量传递过程几乎没有量子损耗。另外,我们还研究了BYSF:Ce~(3+),Tb~(3+)材料在360 nm激发下的温度特性。我们发现B_a2Y_1.74Ce_0.06Tb_1.2(SiO_4)_3F热稳定性较好,与室温时的发射强度相比,在150℃时,其发射强度仅下降了1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安东,朱晋昌,张新夷,汪河洲,郑锡光,M.Sudha;藻胆体低温下(77K)时间分辨的能量传递过程[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3期
2 王慧,赵井泉,蒋丽金;藻胆体发射终端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11期
3 刘震东;杨正文;李勃;周济;;光子带隙调制下发光体间的能量传递过程[J];功能材料;2013年20期
4 陈宝玖,秦伟平,王海宇,许武,黄世华;能量传递过程的计算机模拟[J];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5 袁伟;气-固表面多原子分子振动能量传递过程的新处理法[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6 李岚;李光旻;王达健;陶怡;张晓松;;真空紫外光激发下GdPO_4:RE~(3+)荧光材料的能量传递过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6年11期
7 曹望和,张联苏,高福斌;n-Si(As):Yb1130nm四能级发光研究[J];发光学报;1991年03期
8 李毛和,胡和方,林凤英;上转换氟化物光纤激光器[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9 王慧,赵井泉,蒋丽金;77K下藻胆体模型复合物能量传递过程[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0年04期
10 陈学元,罗遵度;光子雪崩上转换的四能级模型[J];光学学报;2000年01期
11 郭立俊,马国宏,邹永龙,杨毅,刘源,徐春和,钱士雄;紫细菌反应中心中的超快能量传递过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12 李光旻;李岚;王达健;张晓松;张纳;陶怡;冯晓明;;Eu~(2+)激活在几种铝酸盐荧光体中能量传递过程的分析[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3 张景民,郑锡光,赵福利,汪河洲,张建平,赵井泉,蒋丽金;变藻蓝蛋白内能量传递过程的物理机制——Ⅰ.单体内的能量传递机制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时探测[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14 张晔;尹亮;祁欣;;体外超声震波治疗冠心病的能量传递过程及声场分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年06期
15 陈晓波;上转换发光的有效增强机制──上转换敏化方法[J];量子电子学报;2000年05期
16 彭宝剑;王琼华;;显示器用上转换红色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J];激光杂志;2007年04期
17 夏安东,张新夷,洪强,盂继武,侯尚公,M.Sudha,P.S.Maruthi Sai,I.B.Jha;蓝菌(Westiellopsis prolofica)中C-藻蓝蛋白的光谱学特性及其能量传递过程[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2期
18 Eichi Okamoto;LaF_3中Er~(3+)离子间共振能量传递[J];国外发光与电光;1975年06期
19 宋峰,陈晓波,张光寅;掺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光纤激光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7年05期
20 李斌;冯勋立;张智明;;两模腔中的参量上转换和下转换(英文)[J];光子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磊;纪德彬;周雍进;赵宗保;;利用生物正交代谢电路调控能量传递过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2 张家骅;张永旭;陈宝玖;郑杰;骆永石;宋宏伟;黄世华;;掺铒玻璃交叉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李乐乐;;上转换纳米晶的表面生物功能化及纳米探针构建[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4 冷雪松;徐玉恒;;三掺Nd:Yb:Ho:LiNbO_3中的能量上转焕发光[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3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C];2012年
5 安炜;杨凤丽;庄卫东;田光善;荆西平;;M_5(PO_3)_4Cl:Eu~(2+),Mn~(2+)(M=Ca,Sr)发光机理的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臧竞存;邹玉林;刘燕行;单秉瑞;;上转换激光晶体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孙雅娟;孔祥贵;张宏;;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表面荧光探针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峰;杨林;朱俊杰;;795nm激发的上转换纳米材料的优化合成与光动力学治疗[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9 周博;;界面调控稀土上转换/下转换发光研究[A];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10 傅俊祥;巢志聪;张小增;黎元钦;李猛;明志强;梁伦祥;鞠鹏;;高效绿色合成介孔氟化物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1 陈大钦;王元生;余运龙;刘锋;黄萍;;钕掺杂的纳米结构玻璃陶瓷的红外激发紫外上转换发光[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2 李娇;高伟;高当丽;田宇;郑海荣;;四方相LiYF4:Yb/Er晶体颗粒的合成及上转换荧光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3 王新;孔祥贵;孙雅娟;;Y2O3:Er~(3+)纳米晶三光子过程及紫外,可见上转换发光的光学性质[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4 苏锵;梁宏斌;王静;李成宇;;稀土发光材料的进展与新兴技术产业[A];第二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0年
15 徐莉;关彩虹;于孟斌;金亮;陈高云;;上转换发光技术在生化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16 周东磊;徐文;宋宏伟;;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光电应用[A];中国稀土学会202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1年
17 夏志国;;UCr_4C_4基窄带发射稀土发光材料与LED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19年
18 吕锐婵;;稀土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优化及生物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19 夏志国;;稀土发光材料的4f-5d跃迁调控与LED应用[A];第二届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21年
20 周东磊;徐文;宋宏伟;;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光电应用[A];第二届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2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丹;稀土发光材料中往返能量传递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张坤;强磁场下锰、铁基荧光材料的磁性和发光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冷稚华;基于多重荧光中心的稀土掺杂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4 随志磊;极端条件下几种稀土盐和氧化锑的相变和发光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郭琳娜;三种新型稀土掺杂纳/微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上转换/下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徐玲玲;稀土掺杂氧化物显示用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孙雅娟;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机理和表面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海贵;稀土掺杂氧化物晶体和氟锆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及发光特性[D];吉林大学;2007年
9 梁会娟;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田秀娜;三类用于传感的稀土发光材料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1 肖思国;稀土掺杂超微材料的制备与上转换发光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2 赵瑾;稀土掺杂下转换发光材料的光谱调制和能量传递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13 庞涛;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4 贾若琨;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5 甄张赫;蓝藻藻胆体高效能量传递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21年
16 邢丽丽;钬镱铥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及其上转换白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7 赵承周;增强上转换发光的纳米粒子新结构构建及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18 刘开;多功能上转换纳米平台构建及其在癌症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19 董力强;用方波激光激发研究上转换发光的激发过程[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0 陶丽;稀土掺杂氟化物及氟氧化物的发光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瑞;三种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21年
2 马志立;几种氧化物上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20年
3 周天民;稀土离子掺杂锌酸盐荧光粉的温度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张芬;稀土掺杂白光磷酸盐荧光粉的合成、能量传递与光谱调控[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5 吴林飞;12CaO·7Al_2O_3多晶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董帮;稀土掺杂氟化物发光体系的制备、性能及应用探索[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
7 李佳佳;Nd~(3+)离子敏化NaLa(MoO_4)_2上转换荧光粉的合成及荧光调控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8 仇兆忠;稀土掺杂LiTaO_3多晶粉的制备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荷;氧化铈基上转换发光粉体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10 王辉;稀土发光材料的电沉积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1 蓝雨靖;复合型氧化物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测定[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12 焦福运;稀土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其温度探测应用[D];河北大学;2013年
13 刘娟;稀土掺杂羟基磷灰石的上转换发光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4 陈小萍;水热法合成稀土掺杂NaYF_4的上转换及下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5 李耀;几种氟化物上转换材料的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6 王梦楠;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7 徐斌;钇稳定氧化锆上转换发光粉体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18 先建波;氟化物上转换微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和光学特性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1年
19 彭宝剑;上转换发光显示三基色材料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0 相苏原;稀土掺杂钨酸钇钠荧光粉的上转换光谱性质及光热转换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孜;我国高端稀土发光材料具备量产能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2 于洋;自主稀土发光材料“照亮”世界[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记者 杨怿华;力争市校合作结出更多硕果[N];赣南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杨频萍;省校合作,共铸“创新引擎”[N];新华日报;2017年
5 记者 刘参昌;我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化基地建成[N];中国企业报;2000年
6 宗巍;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方法获美国商标专利局授权[N];中国质量报;2009年
7 于柏林 记者 李泳沩;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新方法问世[N];吉林日报;2009年
8 郝钢;LED新型稀土发光材料通过鉴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9 记者 谢文君;稀土发光材料畅销世界[N];辽宁日报;2002年
10 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李宝乐;全国首创!用稀土发光材料保护视力[N];包头日报;2021年
11 于柏林 记者 李泳沩;新型稀土发光材料获专利[N];吉林日报;2009年
12 海文;稀土发光材料用于上海公交车站牌[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13 立冬;长春应化所稀土发光材料照亮“光博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14 立冬;我国发明出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新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5 吴虹;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研究引人注目[N];消费日报;2004年
16 ;奇妙无比的稀土发光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17 记者 刘万生 通讯员 刘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新型溶剂极性调控光子上转换发光体系[N];中国科学报;2019年
18 本报记者 孙漫 阮冠达 见习记者 冯雪珠;提升省会发展能级 推动功能品质超越[N];福州日报;2020年
19 本报评论员;在提升省会发展能级中争当全面超越的排头兵[N];福州日报;2020年
20 见习记者 王昭奕;以文商旅融合提升城市能级[N];绍兴日报;202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