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捕获快速运动目标技术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靶场测试目标速度的提高和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伺服系统的跟踪和捕获快速运动目标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标速度的提高将会产生大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乃至更大的角加加速度,导致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动态误差急剧增大,目标逸出视场,跟踪失败。本论文就如何提高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伺服系统跟踪捕获快速运动目标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了传统的评价和检测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伺服系统跟踪精度的方法无法评价光电经纬仪跟踪快速角速度、角加速度运动目标的情况。提出了采用等效目标等几种评价和检验电视跟踪伺服系统精度的方法。
提出了加速度滞后补偿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提高电视跟踪稳态精度中;结合电视跟踪器补偿技术,在保证最大跟踪误差不大于3′的条件下,将目前的光电经纬仪电视跟踪系统跟踪最大角速度30°/s、和最大角加速度12°/s2能力,提高到跟踪最大角速度50°/s、最大角加速度30°/s2。
对电视自动捕获跟踪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采用多模控制和适当选取捕获时机等技术,取得了1.53°视场自动拦截捕获11°/s运动目标的结果。
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与仿真和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果;实际证明了本论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工程应用的价值。
|
|
|
|
1 |
徐智勇,袁家虎,黄祖华,王满意;精确修正光电经纬仪中的系统误差方法研究[J];光电工程;1998年S1期 |
2 |
徐抒岩;光电经纬仪的通用传感器接口[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3期 |
3 |
张军锋,张三喜,杨志刚;分布式光电经纬仪测量系统信息传输设计[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5年02期 |
4 |
;778光电经纬仪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J];光电工程;1986年01期 |
5 |
王锋,张云成;经纬仪光电定位系统数据处理[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8年02期 |
6 |
王贞凯,胡章洪;水轮机叶片光电经纬仪测量及其数据处理技术[J];东方电气评论;2004年03期 |
7 |
卢锷;;光电经纬仪动态特性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1989年03期 |
8 |
刘缠牢,阮萍,熊仁生,孙益善;光电经纬仪随动测量的计算机模拟[J];光子学报;2001年02期 |
9 |
陈伟利,于卫卫;光电经纬仪静态精度检测的实施与数据处理[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张密太,侯宏录,权贵秦;光电经纬仪多站交会测量布站方法及仿真[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1 |
;编者的话[J];光电工程;1986年01期 |
12 |
王立升;移动式光电经纬仪光学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1995年05期 |
13 |
田少文,马彩文,吴圣雄;光电经纬仪的跟踪误差及其检测[J];光子学报;1997年11期 |
14 |
卢海波;光电经纬仪与雷达交会测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5 |
熊伟,曾峦,赵忠文;用于光电经纬仪的高速图像数据记录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年05期 |
16 |
陆国英;;778光电经纬仪水平轴系的设计、安装与检测[J];光电工程;1989年04期 |
17 |
;大地测量仪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2期 |
18 |
苏世彬;;基于局域网技术的光电经纬仪实时通信[J];科技风;2009年06期 |
19 |
石彦召;朱新华;郑百源;刘品;;基于光电经纬仪的布站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9年S1期 |
20 |
车双良;朱麦花;周军;戴岳坤;;光电经纬仪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及其状态方程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