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场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
【摘要】:
星敏感器是一种高精度的姿态测量仪器,具有自主导航能力的新一代星敏感器的显著特点是视场大,精度高,体积、质量、功耗不断减小。本论文以新一代星敏感器为研究背景以大视场、高精度为目的,对星敏感器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从星光信号能量和系统传输函数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星敏感器的探测能力的各个环节。以信号探测和概率统计为理论基础,对星等探测灵敏度、星等有效范围和星探测概率进行了分析与估算。推导建立了星敏感器探测能力评估模型,编写了评估仿真程序,并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
针对克服像元尺寸对测量精度限制的超精度内插细分技术,在建立了星点光斑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光电统计理论,推导了星点光斑内插细分精度的极限公式。针对星点光斑特性,分析研究了两种内插细分算法,根据算法特性对比,认为矩心算法比较适于星点质心计算。利用误差统计理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各种噪声对矩心法质心计算精度的影响,推导整理了噪声误差模型。
通过对探测能力和测量精度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大视场光学系统结构和采用有效降噪技术的大面阵CCD成像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星敏感器的探测能力和测量精度。
对满足大视场要求的几种新型光学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着重分析阐述了衍射光学系统特性对提高星敏感器性能的作用;对带有二元光学元件的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星敏感器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阐述分析了CCD的性能参数;在CCD噪声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各种CCD噪声产生的机理及其特性;分析了相关双采样技术对CCD噪声的抑制能力;对噪声抑制对系统信噪比的改善进行了分析与计算。
以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和大面阵CCD为基础,设计研制了试验星敏感器样机,进行了静态性能测试与观星试验,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研究工作。
|
|
|
|
1 |
李华;恒星敏感器[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年10期 |
2 |
饶才杰,房建成;一种星图模拟中观测星提取的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4年02期 |
3 |
穆华,吴美平,胡小平;卫星惯性/星光组合自主定姿方法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
4 |
郝雪涛,江洁,张广军;CMOS星敏感器图像驱动及实时星点定位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5 |
全伟,房建成;高精度星图模拟及有效性验证新方法[J];光电工程;2005年07期 |
6 |
杨建,江洁,张广军,李苏祺;RISC技术在星敏感器中的应用[J];光电工程;2005年08期 |
7 |
刘延柱;;星载光学敏感器受天体干扰的可能性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
8 |
张辉;袁家虎;刘恩海;郭昌清;;星敏感器姿态计算精度的仿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9 |
魏新国;张广军;樊巧云;江洁;;利用仿真星图的星敏感器地面功能测试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6期 |
10 |
王德丽;邓年茂;罗长洲;严俊;;自动安平星模拟器[J];航天控制;2011年02期 |
11 |
陈凡胜;朱鸿泰;孙胜利;;CMOS ROI技术在星敏感器上的应用[J];红外技术;2006年06期 |
12 |
陈元枝;姜文英;;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算法的仿真[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3 |
乔小林;姜励锋;曹延华;;基于矩阵星图识别算法的卫星三轴姿态确定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年12期 |
14 |
周建涛;蔡伟;武延鹏;;星敏感器用仪器星等的确定[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9年02期 |
15 |
王正亮;唐争气;安德笼;;基于星敏感器的航天器姿态估计[J];现代测绘;2009年01期 |
16 |
李明群;魏春岭;梅志武;姚宁;武延鹏;王哲;袁军;;基于资源一号02B卫星姿态敏感器的自主导航[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9年03期 |
17 |
李学夔;谭海曙;李杰;;利用星角距对星敏感器主距进行标定的新方法[J];半导体光电;2009年05期 |
18 |
李学夔;谭海曙;于昕梅;郝志航;;高精度星敏感器噪声与定位精度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0年03期 |
19 |
张延顺,王海,陈家斌,黄威,高亚楠;卫星三轴姿态确定系统的光纤陀螺/星敏感器组合技术研究[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
20 |
王虎;苗兴华;汶德胜;李英才;;宽视场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J];光子学报;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