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点测量系统的作用距离分析
【摘要】:
从探测器靶面上辐照度信噪比的概念、探测器的可探测辐照度最小值出发,在详细分析目标、天空背景的光谱辐射特性、大气条件、光谱滤波技术以及系统各环节对探测器靶面上目标与背景辐照度信噪比的影响的基础上,推导了炸点测量系统对爆炸的飞行弹体的作用距离方程,分析了影响作用距离的诸因素。
在此基础上,从分析飞行弹体的爆炸温度出发,推导了弹体爆炸时辐射峰值波长的范围,分析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计算出目标在光谱通带内的辐出度和辐射亮度。对复杂的天空背景,则借鉴太阳辐射学中研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辐射强度的方法,导出了计算天空光谱辐射亮度的公式。根据与炸点测量系统的实际工作环境条件相近的大气模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天空光谱辐射特性及规律。
计算了到达探测器靶面上目标和背景的光谱辐照度。对炸点测量系统探测器靶面上的辐照度信噪比、目标在探测器靶面上的辐照度以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km距离处,目标与背景在光电探测器上的辐照度信噪比大于可探测最小信噪比;目标在探测器靶面上的辐照度满足探测器所能探测到的辐照度最小值;实验数据上推导出系统的作用距离能达到这一指标。
最后,从辐照度信噪比这一因素出发,提出了几个提高系统作用距离的措施。
本研究为解决炸点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关键——海平面水平作用距离大于40km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及实验数据。
|
|
|
|
1 |
张伟政,付有余,王兵;远距离炸点爆轰过程记录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2 |
张梅仓,许宝儒;炮兵侦察校射雷达校射试验方法的改进[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3 |
石玉祥;新型高精度炸点时刻测量仪[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4 |
金忠;近炸射击的炸点分布律[J];弹箭与制导学报;1994年01期 |
5 |
石玉祥;新型高精度炸点时刻测量仪[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2年04期 |
6 |
孙湧;炸点二维坐标测量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1期 |
7 |
戴金怀,钱曙新;痕迹特征对气体化学性爆炸炸点的证明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7年02期 |
8 |
张川;陈云翔;林晓东;;基于声波与地震波到达时差的传感器炸点定位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7年04期 |
9 |
吴平;张纪生;;多目标地面炸点测量定位的盲区问题[J];飞行器测控学报;1991年04期 |
10 |
吴修义;修补汽车风挡玻璃[J];汽车维修;2004年06期 |
11 |
孙磊,张河,周晓东;信息装定和精确炸点控制技术在引信中的应用[J];制导与引信;2004年03期 |
12 |
朱竹青,王基组;舰炮对岸射击射击校正量的数学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0年04期 |
13 |
胡旭;;一种测量引信距目标起爆时间和距离的方法[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
14 |
方鹏超;利用炸坑曲线测量弹丸靶后炸点座标的方法[J];探测与控制学报;1983年04期 |
15 |
汪德虎,计志民;关于舰炮对岸校正诸元计算的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1997年03期 |
16 |
乐红才,王铁岭;引信靶后炸点距离测试仪光电探头的研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7 |
毛昭军,汪德虎;基于DEM的无人机炸点偏差测量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年02期 |
18 |
李翰山;雷志勇;王泽民;高洪尧;;多光幕法测量高空弹丸炸点坐标原理与分析[J];仪器仪表学报;2009年03期 |
19 |
沈波,赖百坛;计转数定距引信炸点散布精度分析[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4年01期 |
20 |
王泽民,高洪尧;一种用面阵CCD测试弹丸炸点空间三维坐标的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