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人体血糖无创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前医学上通常通过静脉抽血或微创的指尖采血,用酶催化法来检测血糖浓度,这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且不能实现连续性家庭监测,因而更为完善的无创伤检测方法和技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的热点之一。无创血糖检测方法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生物传感器、激光拉曼光谱等。但都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没有形成成型的仪器。近红外光谱能穿透皮肤和人体组织,且血糖浓度与其近红外吸收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成为诸多无创血糖检测方法中最有优势的一种。
本文在对此项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Nicolet 公司的Nexus 870 高精度傅立叶红外光谱仪为核心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测试系统,在国内首次对人体血糖检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葡萄糖粉末近红外光谱特性和光程长对排除水的吸收影响的效果,并以葡萄溶液为例详细研究并分析了近红外血糖检测的波段范围、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和建模所采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选择了含有葡萄糖吸收的7500~8500cm-1和5500~6500cm-1作为全谱分析区域,初步确定了基线校正、平滑和求导的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及最小二乘的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葡萄糖溶液、离体的血浆和全血及正常人实际的血清和全血进行了建模分析,把建模波段扩展到7500~9500cm-1,进一步确定了血糖无创检测的建模波段和数据的预处理方法。本论文将血糖的离体检测和在体检测结合起来,采用全
|
|
|
|
1 |
李刚,王焱,林凌,刘玉良,李小霞;一种优异的无创血液成分检测方法[J];生命科学仪器;2004年05期 |
2 |
姜利英;任丽杰;陈青华;张法全;崔光照;;血糖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09年10期 |
3 |
凌明胜;钱志余;李荣;吴琼;黄春;;近红外光谱无创血糖检测[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年02期 |
4 |
刘玉良;张思祥;刘伟铃;;血糖检测方法研究最新进展[J];光谱仪器与分析;2003年02期 |
5 |
尚辉;王艳丽;;血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09年10期 |
6 |
严文娟;张晶;胡广芹;赵静;林凌;陆小左;李刚;;BP神经网络用于肝炎患者舌诊近红外光谱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0期 |
7 |
戴巧群;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糖检测及其意义[J];浙江医学;2000年11期 |
8 |
;家用血糖仪问答[J];家庭护士;2005年06期 |
9 |
刘志宏;;人体无创血糖检测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2期 |
10 |
吴家玉;熊冠泽;付正英;曾定芬;;83例脑挫裂伤病员血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5期 |
11 |
俞小梅,骆彩霞;新生儿窒息后的血糖检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1999年04期 |
12 |
李爱菊;郭彩花;;血糖降低而糖化血清蛋白增高的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7期 |
13 |
岳增玉;吴翠霞;;40岁以上体检2380人血糖检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
14 |
于现军,屈克安,李素民,董泗新;血糖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年01期 |
15 |
戴巧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糖检测及其意义[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8期 |
16 |
蔡志刚,田丰华,赵福运,丁海曙,王晓霞;近红外光谱系统在游离皮瓣微循环血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17 |
郝贵奇;马群;张卓勇;乔延江;;中药材黄连颗粒度对近红外光谱的影响[J];现代仪器;2006年05期 |
18 |
胡玉霞;;糖化血清蛋白增高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09期 |
19 |
钱枫;肖海龙;付永强;周新奇;;近红外光谱快速筛查奶粉中三聚氰胺定性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
20 |
彭子明;近红外光谱无创伤实时血糖测定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