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学超表面的导模共振和结构色特性研究
【摘要】:超表面通过亚波长单元阵列,实现电磁波相位、振幅、偏振等特性的有效操控,结构色的研究一直是超表面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相比传统的化学染料普遍存在着环境污染和易于褪色的情况,结构色提供了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色彩实现方案。由于导模共振具有的高效率和窄带宽的特性,利用导模共振理论设计超表面的亚波长单元结构,实现了常用色域的高饱和度结构色。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导模共振相关理论建立等效波导模型,通过对等效波导模型的本征方程求解计算共振波长。同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不同参数下的光谱,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于共振谱线的影响。(2)设计的三层结构的超表面,以Si O_2为衬底材料,光栅层和均匀波导层都采用Si_3N_4,符合导模共振效应产生的基本条件。给定结构参数后利用软件模拟仿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图。(3)优化参数使得在只改变光栅周期情况下,获得不同谐振波长的反射峰。在整个可见光区域的反射峰效率都超过90%,半高宽小于10nm,实现高效率和高饱和度的结构色。研究入射光的偏振态和入射角度对于实现的结构色的影响,探索更多的应用潜力。由于结构色具有环保、稳定性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良特性,随着微纳加工工艺的不断提高,被广泛看好用于大规模代替传统染料。同时由于微纳结构的光学特性,结构色在可见光通信、光学防伪、数据存储、光学传感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
|
|
1 |
张大伟;王琦;朱亦鸣;黄元申;倪争技;庄松林;;方位角调谐的反射窄带导模共振滤光片设计[J];中国激光;2010年04期 |
2 |
莫家庆;吕小毅;贾振红;;一种多孔硅基导模共振滤波器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1年11期 |
3 |
张丽佳;孙玲;潘庆;;我国学者在导模共振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9年06期 |
4 |
李业;张大伟;王琦;戴博;;亚波长导模共振滤波器的研究概况[J];光学仪器;2016年02期 |
5 |
麻健勇;刘世杰;魏朝阳;许程;晋云霞;赵元安;邵建达;范正修;;反射型导模共振滤波器设计[J];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6 |
王崇鲁;导模法及其在氧化物品体生长中的应用[J];人工晶体;1985年02期 |
7 |
俞鹤庆,杜树镛;导模法生长成型蓝宝石的进展与展望[J];人工晶体;1985年Z1期 |
8 |
薛荣坚,谢才清,赵宗源,王连忠,毕建清;导模法生长铌酸锶钠锂单晶并验证相图[J];物理;1980年06期 |
9 |
施仲坚;润湿导模技术[J];自然杂志;1981年04期 |
10 |
郑煌晏;胡芳仁;;可见光波段的窄带导模共振滤光片的设计[J];激光技术;2016年01期 |
11 |
;导模粘结试验成功[J];科技简报;1977年01期 |
12 |
郭剑川;左玉华;张岭梓;张云;丁武昌;成步文;余金中;王启明;;光通信C波段硅基导模共振窄带滤波器的模拟[J];半导体光电;2009年05期 |
13 |
岳峰;;边导模隔离器的设计和研究[J];微波学报;2012年S2期 |
14 |
王秋;宋文龙;陶文清;;混凝土防渗墙的钢导模工艺[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4期 |
15 |
张绶庆,唐连安,王文,乐秀宏;细直径管状、杆状白宝石的导模法生长及其应用[J];人工晶体;1982年Z1期 |
16 |
张绶庆,唐连安,王文,乐秀宏;细直径管状、杆状白宝石的导模法生长及其应用[J];硅酸盐学报;1983年03期 |
17 |
孙伟琪;宏命令修复弯管后导模通用程序[J];机械工人.冷加工;2004年07期 |
18 |
刘庆达;刘理正;;加工盘类零件成型孔的新导模[J];机械制造;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