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永磁悬浮系统不同永磁体厚度动态特性的研究
【摘要】:传统的EMS(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磁悬浮系统的悬浮磁极在结构上简单可靠而且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这种悬浮磁极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是悬浮磁极在稳定悬浮时流过悬浮磁极的电流较大,使得悬浮磁极的功耗也很大。而可控永磁悬浮系统可借助永磁体来产生大部分的悬浮力,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悬浮系统的功耗,显著降低悬浮电源的容量,并且悬浮气隙可以适当增加,使得整个系统更加安全,轨道梁的造价也将显著下降。随着永磁体磁性能的提高和制造工艺的进一步完善,采用可控永磁悬浮技术成为解决传统EMS磁悬浮系统悬浮功耗问题的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方案。本文主要对可控永磁悬浮系统不同永磁体厚度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研制出一套可以实现单个可控永磁悬浮系统悬浮的实验装置,对不同永磁体厚度的悬浮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
本文首先在一定条件下,对比了可控永磁悬浮系统的时间常数和纯电磁悬浮系统的时间常数。由于漏磁场的存在,可控永磁悬浮系统的时间常数要小于纯电磁悬浮系统的时间常数,所以可控永磁悬浮系统的动态特性要优于纯电磁悬浮系统的动态特性。
可控永磁悬浮磁极的特性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曲线,悬浮斩波器参数的选定、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传感器工作范围都要根据这些曲线来确定。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永磁体厚度可控永磁悬浮系统的特性曲线。
采用状态反馈控制器,得出不同永磁体厚度的可控永磁悬浮系统动态特性的对比。同一种控制器且控制参数相同时,都可以使得不同永磁体厚度的可控永磁悬浮系统实现稳定悬浮,永磁体厚度越大,动态特性稍微要好一些;然而对于某一个可控永磁悬浮系统的某种工况下,永磁体的厚度存在一个最佳值,这个最佳值就是永磁体产生的磁力非常接近悬浮系统重力的永磁体厚度。
可控永磁悬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悬浮磁极的功耗,优化EMS型磁悬浮系统的结构,从而降低系统造价,是很有前景的一项科技技术。
|
|
|
|
1 |
杨平;余洁;孙宇贞;黄琨;顾庆;陈荣华;;锅炉蒸汽温度过程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J];热力发电;2010年04期 |
2 |
黄曼磊;魏志达;宋克明;;船舶电站同步发电机状态反馈H_∞调压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年04期 |
3 |
赵克定,何小宁,刘庆和;仿真转台电液伺服系统的线性优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4 |
翁正新,张钟俊,王广雄;两级倒立摆的鲁棒H_∞状态反馈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周玉成,刘晓平;一类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解耦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
6 |
邓燕妮,胡荣强,范林,肖祥慧;H~∞ 控制理论研究与展望[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7 |
汪亮,山秀明,任勇,尹逊和,刘锋,夏永祥;基于状态反馈的混沌参数调制解调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8 |
胡晓倩,张莲,杨菁;过热汽温自动控制系统的状态观测器设计与反馈极点配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9 |
孔祥冰,唐德栋;基于状态反馈自校正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10 |
向峥嵘,陈庆伟;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鲁棒可靠性控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11 |
王旭;赵江;;线性时滞系统区域极点配置的数值方法[J];机电工程;2007年06期 |
12 |
杨绍卿;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设计的状态空间法初探——状态反馈问题[J];弹箭与制导学报;1984年04期 |
13 |
王益群;杨铁林;;状态反馈在电液速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3年02期 |
14 |
张金明,李人厚;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7期 |
15 |
向峥嵘,陈庆伟;不确定广义系统状态反馈控制的完整性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6 |
孙宏放,王显峰,彭秀艳;旋转倒立摆的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控制[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1期 |
17 |
喻向阳;宋鹏云;张长胜;;状态反馈H_∞控制器设计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2期 |
18 |
唐铃;凤王雷;;电液力伺服系统的极点配置优化研究[J];机械传动;2006年06期 |
19 |
魏淑清;;广义系统结构稳定状态反馈和极点配置[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20 |
董学平;聂婧;吴妍;;一类分布参数切换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