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
【摘要】: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地质研究中薄弱环节成藏要素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科学分析。利用烃源岩生气定量热模拟技术、热模拟在线碳同位素实验技术、气体轻烃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技术、运聚成藏物理模拟技术和包裹体中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等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对烃源岩的生气机理、气源和混合比、成藏史、充注路径、运移方向和构造作用与成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本次大量的实验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通过对储层和烃源岩中沥青定量统计分析、烃源岩生气热模拟、最大吸附气实验测定及地质类比法等综合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有机碳为0.2%可作为高—过成熟的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标准。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边缘的“L”型斜坡地带和东部米脂盐湖一带。对低成熟(部分为成熟)的烃源岩在开放和密闭体系下的生气热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热解气和油裂解气的生气模式,热解气的生气高峰在Ro=1.0—1.5%,油裂解气生气高峰是在Ro=1.5—2.5%之间,从热解气和油裂解气的相对含量来看热解气占总生气量的21%,油裂解气可能占79%,油裂解气产率为620m~3/吨.油。
采用气—烃源岩直接和动态对比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气源进行了多项地球化学参数综合对比研究,进一步证明中部气田气源具有混源特征,但是,在不同区块上、下古生界天然气混合程度不同,在中部气田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天然气主要以下古生界来源为主的混合气,而中部气田的东部则主要以上古生界来源为主的混合气。
加强了对包裹体中气体碳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真空球磨法提取气体进行碳同位素分析的方法无裂解和氧化反应,代表真实流体,测定的碳同位素值可靠。用这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气体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合单个包裹体成分及均一温度认为该区有两期成藏史,并且早期可能主要来源于煤成气。
从生烃史、古地温史恢复、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及单个包裹体气相成分等
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天然气成藏至少有两期,通过古地温史模拟资料
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对比研究,中部气田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时期可能在晚三叠
世末和早白至世末,在晚三叠世末中部气田天然气是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运移
趋势,盆地中部是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指向区。在白里系沉积末盆地中部低气势
圈闭区在靖边南北一带稳定分布并向西扩大,东部米脂凹陷生气中心的天然气
有向西、向北方向运移的趋势,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和早
白里世存在剩余压力,在压力的驱动下,太原组煤层中的天然气可以微裂缝和
上下泥岩微孔隙作为运移路径。
通过盆地构造作用对烃源岩分布和演化、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储层的横向分
布、成藏期运移方向和成藏后的保存保存等具有控制作用。根据鄂尔多斯盆地
中部的沉积史、构造发育史、古岩溶形成史、生排烃史等等,按其时空配置关
系,归纳气藏的形成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储集层孕育阶段(0;-C;)、圈闭形
成阶段(C。-P)、天然气运聚成藏阶段(J。-K;)和气藏调整/定型阶段(K。-Q)o
|
|
|
|
1 |
汪毓煌;滇中姚安盆地聚煤规律和构造控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2期 |
2 |
丘东洲;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J];沉积学报;1988年02期 |
3 |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
4 |
荆惠林,王云飞,裴玉敏,蔡成风,常彬,刘东源,宋竹琴,张素文,吴克平;营城盆地聚煤规律与含煤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3期 |
5 |
周凌方;范小林;;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以川西地区和塔北地区为例[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2期 |
6 |
成洁;张世涛;冯明刚;;云南弥渡地区更新世成煤作用分析[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
7 |
李树平;;鸡西盆地鸡西群沉积层序及环境演化[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
8 |
景立平;卓旭炀;王祥建;;复杂场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
9 |
段嘉瑞
,彭恩生
,魏州龄;湖南茶永盆地白垩-第三系红层岩相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0 |
杨吉根;;清江盆地沉积构造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11 |
A.B.James;张留琴;;阿根廷晚第三纪背式盆地的地震地层学[J];海洋石油;1991年02期 |
12 |
;怀俄明州第三纪铀矿床的环境[J];世界核地质科学;1974年03期 |
13 |
朱忠德;山东早第三纪汶蒙盆地的同生断层及其对卤水迁移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14 |
F.W.Jones
,易人;北加拿大Beaufort—Mackenzie盆地的地温梯度和热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2期 |
15 |
;怀俄明州第三纪铀矿床的环境[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4年03期 |
16 |
陈国顺;;对大同断陷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的几点认识[J];华北地震科学;1983年02期 |
17 |
方晓思;程政武;张志军;庞其清;韩迎建;谢宏亮;李佩贤;;豫西南—鄂西北一带恐龙蛋化石演化序列与环境变迁[J];地球学报;2007年02期 |
18 |
林秦安;;黄南深断裂及其找矿意义[J];青海国土经略;1978年01期 |
19 |
冯益民;;从全球构造观点对主要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的初步探讨[J];西北地质;1980年01期 |
20 |
朱洪发,张渝昌,秦德余,周浩达;论浙皖赣闽地区早古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9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