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

吴堑虹  
【摘要】: 为更全面了解东大别山及北淮阳地区大地构造完整的演化,并为之提供研究实例积累,本研究主要从热年代学及造山后流体特点角度对东大别山及北淮阳构造区碰撞造山后中生代未-新生代初构造隆升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工作主要涉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及造山后流体包裹体的热力学参数、物质组分及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研究,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法探讨了热年代学、流体热力学参数及组分特征可能的构造意义;并用(U-Th)/He低温年代学方法进行了更低温(封闭温度为70℃)热构造年代学及构造意义的初步探讨,获得了对研究区中生代未-新生代初的构造隆升及演化的新认识,主要有以下新收获: 1) 研究区造山后构造隆升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老第三系期间,隆升样式主要为穹隆隆升和断裂隆升,具有时间、空间格局上的不均一,且缓慢特点;研究区对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没有明显的反应,暗示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时中国东、西部的构造活动分别受不同动力学机制控制; 2) 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研究区地壳处于以拉张应力作用控制为主的背景,地壳伸展拉伸,但涉深不大; 3) 晓天-磨子潭断裂在造山后演变为大陆内区域性断裂; 4) 通过实例比较研究,强调利用流体测温数据探讨流体捕获温度、压力和流体~(18)O同位素时应该按照其基本理论要求注重压力校正; 5) 在裂变径迹测定方法改进、磷灰石T-t演化轨迹计算机模拟、近地质时期模拟T-t轨迹“吸热谷”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自发裂变径迹对定年准确度影响的分析、磷灰石U-Th/He年龄的构造意义、系统利用流体信息探讨构造演化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了有创新或改进性的工作,且效果良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世成,康铁笙,冯石;磷灰石裂变经迹在地质时期退火规律的研究[J];地质科学;1992年S1期
2 康铁笙,王兰芬,王世成,庞其清,程政武;山西天镇含恐龙化石地层的年代及地热史的裂变径迹研究[J];核技术;1996年10期
3 刘京发,李大红,于赤灵,石满全;岩石热释光和裂变径迹冲击特征[J];科学通报;2000年04期
4 汤云晖,袁万明,韩春明,董金泉,王世成;裂变径迹长度测量的标准化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5 张守本;裂变径迹技术及其在铀矿普查和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8期
6 D.Mailhé ,池国祥;一种用裂变径迹数据和热模拟探讨上冲带上升历史的方法[J];地球与环境;1988年07期
7 常远,刘锐,杨嘉;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地学应用综述[J];上海地质;2004年01期
8 赵云龙;在裂变径迹测定年代中准确测定中子通量[J];科学通报;1989年21期
9 戴贤忠,杜韫华,王庆隆,万景林;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中自生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地质科学;1993年03期
10 雁译好博;裂变径迹定龄法所确定的日本岛晚第三纪构造运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年02期
11 朱起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6期
12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13 郑家欣;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14 丁林,钟大赉,潘裕生,黄萱,王庆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科学通报;1995年16期
15 郭随平,王良书,施央申,沈修志,施小斌,熊振,王捷,周光甲;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16 张峰,刘铁庚,张凤祥;用裂变径迹法研究白云鄂博主矿的成矿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2期
17 万京林,李齐,陈文寄;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震地质;1997年01期
18 吴堑虹,R.Jonckheere;一种裂变径迹密度统计的新方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1期
19 高绍凯,袁万明,董金泉,王世成;电气石裂变径迹蚀刻条件研究[J];核技术;2005年09期
20 王世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地质热历史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云晖;袁万明;韩春明;董金泉;王世成;;峪耳崖金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研究[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克信;王国灿;洪汉烈;徐亚东;骆满生;季军良;宋博文;江尚松;;青藏高原新生代岩石剥露、沉积与气候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小明;;裂变径迹热模拟在云开大山中的应用[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文万信;戴光曦;吴和宇;罗清政;段立敏;靳根明;蔡薇;漆玉金;李祖玉;贺智勇;张保国;党秉荣;阎德宏;金卫阳;;奇异裂变径迹观测[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刘秀明;王世杰;张峰;;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次生石英的裂变径迹测年研究[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万景林;王瑜;李齐;李大明;郑德文;;西秦岭-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郑德文;万景林;张培震;袁道阳;李大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8 李长安;张玉芬;;大别山构造隆升及其环境效应[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王世杰;;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次生石英裂变径迹方法测年[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小明;谭凯旋;;地质热年代学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堑虹;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2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3 郑荣章;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构造隆升及其变形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4 吴艳宏;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2年
5 司家亮;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扩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3年
7 肖晖;塔东北孔雀河地区构造热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9 陈桂华;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10 郭彤楼;十万大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D];同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原型盆地类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2 李向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3 陈洪;焉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与热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孟艳宁;青藏高原西部构造隆升的碎屑裂变径迹研究—对西昆仑山前盆地及札达盆地的剖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李军鹏;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中新世五道梁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演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平;罗布泊LS2钻孔记录的我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7 郭新转;柴西红三旱一号地区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强娟;青藏高原东北缘宗务隆构造带花岗岩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9 唐玉虎;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磁性地层年代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魏明霞;汝箕沟地区中生代构造环境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驱;预测盆地油气潜力的新式“武器”[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记者 孙宇浩;蓄泄兼筹 疏导为本[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赵应繁;长江防洪有了可靠地学依据[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潘逸华;新黄浦运营法则[N];科技日报;2000年
5 张柏联;我国文物鉴定将采用双轨制[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记者 赵应繁;江汉—洞庭湖平原沉降加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王小萍;中国南阳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N];河南日报;2007年
8 中科;孙继敏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学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钟地;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方法填补空白[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金斯庆;定好基调谋求发展[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