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冲断带油气成藏研究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有着广阔的勘探前景,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总体勘探程度不高,影响了人们对北缘地质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中生界沉积与演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清晰,影响了人们对山前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的进程。
本文总结了柴北缘勘探的历程和现状,指出了柴北缘近年来勘探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针对柴北缘油气资源状况,认为柴北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很大,勘探前景看好。针对柴北缘的现状,提出了柴北缘基础地质问题四大争论焦点:即构造单元划分、侏罗系地层的划分和展布、构造演化历史、构造成因和形成时间,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明确了本文的选题和所要研究的内容,厘定了研究思路。
本文从中国西部地区侏罗系盆地分布特征和中国西部侏罗系沉积特征入手,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和柴北缘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柴北缘属沉降-隆生-沉降-隆生型。在早、中侏罗世早期时,侏罗系的沉积环境是弱伸展和伸展的断陷,中侏罗世中期时转为坳陷,早白垩世以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运动,形成早期的古构造。新生代末期,受喜山运动晚幕的影响,祁连山向盆地发生逆冲,在山前形成推覆构造,成为有利勘探目标。从大煤沟标准剖面入手,进行了柴北缘侏罗系地层层序划分的研究,并通过对现今残余侏罗系地层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侏罗纪时期具有两大沉降带的观点,侏罗系向山前加厚,为山前逆冲带成藏提供了油源条件。通过研究,总结了柴北缘中、新生代石油地质具有六大主要特点,提出了赛什腾山前冲断带、赛什腾凹陷潜伏构造带和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重点有利目标的勘探思路,对下一步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1 |
汤加富;;武功山区变质岩层形变特征与构造演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2 |
李峰;吴志亮;李保珠;;柴达木北缘滩间山群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2期 |
3 |
刘林;宋哲;宋宪生;冯伟;;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卢欣祥;孙延贵;张雪亭;肖庆辉;王晓霞;尉向东;谷德敏;;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J];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
5 |
蔡欢欢;;鹰峰岩体两侧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岩相学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6 |
黄银宝;;宽沟口韧性剪切带金矿的多级构造控矿体系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0期 |
7 |
黄银宝,丁春梅;柴北缘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及其金成矿动力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03年04期 |
8 |
郝国杰,陆松年,李怀坤,郑建康;柴北缘沙柳河榴辉岩岩石学及年代学初步研究[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9 |
吴才来,杨经绥,许志琴,Joseph L.WOODEN,Trevor IRELAND,李海兵,史仁灯,孟繁聪,陈松永,Harold PERSING,Anders MEIBOM;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J];地质学报;2004年05期 |
10 |
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李玉喜;;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
11 |
张瑞;张晓宝;夏燕青;李传浩;徐子远;汪立群;马立协;宋成鹏;吴涛;郭建明;;柴北缘地区天然气~(40)Ar/~(36)A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1期 |
12 |
J.F.Dewey
,朱湘元;印度-欧亚聚敛带的构造演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
13 |
李华章;;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4 |
韩崇德;洛坝铅锌矿床的构造演化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4期 |
15 |
郭进京;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构造变形分析[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3期 |
16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柴北缘锡铁山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学报;2003年03期 |
17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
18 |
代寒松;赵锡奎;宋刚练;;塔里木孔雀河斜坡构造及含油气特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9期 |
19 |
代寒松;赵锡奎;邓广君;杨钻云;刘亚伟;;塔里木孔雀河斜坡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新疆地质;2006年03期 |
20 |
高华;;晋冀蒙交界地区孔兹岩系构造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