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中矿物与油气组分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储层中矿物对油气组分的作用:(1)油气储层中砂岩储集岩
内粘土矿物对油气组分的吸附作用,着重研究粘土结合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与
其它赋存状态油气组分的差异,并对研究区的油气注入史加以研究;(2)实验模
拟不同矿物组合对气态烃的氧化作用,揭示气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为研究具
体气藏的成因提供依据。
将油砂连续抽提技术首次应用于吐哈盆地,结果表明自由态组分、油气包裹
体和粘土吸附油气组分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油气包裹体和粘土吸
附油气组分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期注入到这些油层的油气
组分来源于前侏罗系湖相泥岩,晚期注入的油气组分来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或煤
岩。
通过两步实验过程,充分展示了气态烃在与矿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气态烃
相对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第一步通过热解实验,用同一干酪根,在同一
实验条件下(450℃、72h和50MPa),制备一批“等同的”含气金管。即不同金管
之间气态烃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很小。第二步实验,将金管中的热解
产物作为气态烃的初始反应物与矿物氧化剂在350℃和50MPa条件下进行氧化实
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矿物氧化剂的作用下,气态烃的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均发
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
|
|
|
1 |
伍乃娟,胡典文,沈电洪,齐上雪,周越,邵岫瑜;高T_c超导材料Ba_(1-x)Y_xCuO_(3-y)随组分变化的光电子能谱研究[J];科学通报;1988年14期 |
2 |
刘兰芳;杨恒山;张宏宇;张丽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组分及产量变化动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3 |
蔡虎;程祖海;朱海红;左都罗;;在TEA-CO_2强激光脉冲作用下Hg_(0.8)Cd_(0.2)Te晶片表面的组分变化[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6年03期 |
4 |
罗飞;郑瑞生;杨帆;;Mn_xZn_yBe_(1-x-y)Se半导体混晶中光学声子的研究[J];量子光学学报;2008年03期 |
5 |
范小宝,赵慕愚,徐宝琨;关于AL_xGa_(1-x)As液相外延层的生长厚度与组分变化[J];人工晶体学报;1985年01期 |
6 |
胡东利,徐漱蕙,郑正炯;细胞膜组分与氨基酸转运吸收的关系[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89年01期 |
7 |
李敬松,李相方,童敏,程时清,康晓东;多孔介质中凝析气液相变实验新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6期 |
8 |
Andrej V.Sochava;Victor N.Podkovyrov;张富革;;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期间碳酸盐岩组分的演化[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9 |
黄松,程瑾,黄接棠;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生长过程不同时期排毒量及蛇毒组分的变化[J];四川动物;2004年03期 |
10 |
朱余德,何绍勋;大王山花岗岩动力变质时体积和组分变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1 |
马立元,张晓宝,李剑,严启团,李秀芬,宋成鹏;地层条件下天然气扩散过程中地球化学组分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4年04期 |
12 |
师丽红;阎文博;刘建伟;;锂组分对纯铌酸锂晶体光折变性能的影响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06期 |
13 |
张林晔,王新洲,唐洪三,黄开权,刘筱明;烃源岩热模拟过程中轻烃组分变化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3期 |
14 |
朱新产,朱庆麟,赵文明;豌豆花DNA导入小麦后种子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6年04期 |
15 |
黄美纯;n型Ga_(1-x)Al_λAs中Te施主能级组分关系近似计算[J];发光学报;1980年02期 |
16 |
张炜,鄂秀满,杨玉荣;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预报地震十二年来的回顾——手段评价[J];地震地质;1981年02期 |
17 |
季玉鸣,杨燮荣,周荣仁,余叔文;盐适应和非盐适应烟草愈伤组织蛋白质组分变化[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91年01期 |
18 |
Ю.В.Коржов;А.К.Головко;王玉侠;;在石油渗透过程的模拟中单芳烃和双芳烃组分的变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5年04期 |
19 |
蒋惠忠,田莉玉,李绪谦;生活垃圾淋滤液污染组分变化特征的土柱模拟分析——以北京市北天堂垃圾场为例[J];吉林地质;2002年03期 |
20 |
侯印春,大谷茂樹,田中高穗,石沢芳夫;单相均匀组分碳化钒单晶生长[J];硅酸盐学报;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