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
【摘要】: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裂变径迹方法研究,第二部分是应用裂变径
迹方法,结合~40Ar/~39Ar(K-Ar)法研究云开大山印支构造事件与中-新生代的
隆升剥露作用。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裂变径迹定年的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术及裂变径
迹退火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进展与发展趋势,并结合笔者长期从事裂变径迹分
析工作所获得的一些经验与认识,讨论了裂变径迹实验技术与方法中存在的问
题与可能的解决途径。其次简单介绍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地质上的应用.
第二部分是以云开大山为实例进行的热年代学研究。云开大山地处华南南
缘、紧邻印支地块,西接钦防海槽,是研究华南-印支陆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极富价值的研究区域。本文采用裂变径迹,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云开大
山印支期的变形事件与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印支、华
南陆块的变形统一动力学机制及华南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和
启发。
选择云开大山不同岩石类型(糜棱岩、混合岩、花岗岩)的代表性样品进
行裂变径迹研究,并从中选择4个代表性的糜棱岩样品进行~40Ar/~39Ar同位素热
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有的~40Ar/~39Ar(K-Ar)年龄数据,取得如下成果或认识:(1)
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于97/4-133.0 Ma,峰值年龄为125 Ma±,另一峰值
为105 Ma±,说明云开大山早白垩世存在一次抬升冷却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
年龄变化于43.5-68.4 Ma,代表云开大山于早第三纪的另一次抬升冷却事件.
磷灰石样品的封闭径迹长度平均值为12.60-14.36μm,大部分样品的标准误差
在2μm以上,呈较宽的单峰分布.结合云开大山的地质背景,认为样品的裂变
径迹年龄应该是云开大山隆升剥露作用的冷却年龄;(2)选择磷灰石样品的单
颗粒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布,借助AFTsolve软件对样品的热历史进行模拟,
获得了温度-时间演化曲线与模拟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的径迹长度峰值在
12-15μm之间,呈较宽的单峰分布,与实测值基本一致;(3)采用锆石和磷灰
石“矿物对”裂变径迹年龄方法,选择200℃和120℃分别作为锆石和磷灰石裂
变径迹的封闭温度。假设云开大山的地表年平均温度为20℃,古地温梯度为35
℃/km计算样品的冷却速率和云开大山的隆升速率得出: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
岩石的平均冷却速率V_c≈1.33℃/Ma,云开大山的平均隆升速率V_u≈O.04mm/a,
其隆升幅度大于2km;早第三纪以来,岩石的平均冷却速率为1.82℃/Ma,云开
大山的平均隆升速率为0.05mm/a.晚中生代以来,云开大山的隆升幅度至少达
5km,云开大山的剥蚀厚度达4km以上.说明云大山块晚中生代以来遭受了较强
|
|
|
|
1 |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
2 |
吴堑虹,R.Jonckheere;一种裂变径迹密度统计的新方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年01期 |
3 |
杨刚,陈江峰,周泰禧,张巽,王世成;江苏东海片麻岩裂变径迹年龄和冷却历史[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4 |
翟鹏济,赵云龙;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技术[J];岩矿测试;2002年02期 |
5 |
张志诚,王雪松;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6 |
周祖翼,郭彤楼,许长海,杨风丽;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裂变径迹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
7 |
汤云晖,袁万明,王世成,董金泉;裂变径迹长度标准化研究进展[J];核技术;2005年08期 |
8 |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
9 |
张向涛;张青林;王绪诚;阙晓铭;陈会霞;;一种约束盆地低温热历史的裂变径迹技术[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2年02期 |
10 |
G.A.瓦格纳
,唐月清;矿物和天然玻璃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1期 |
11 |
张子枢;利用裂变径迹化石确定成烃期的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1985年02期 |
12 |
张守本;裂变径迹技术及其在铀矿普查和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8期 |
13 |
刘顺生,张峰;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09期 |
14 |
郑家欣;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
15 |
赵云龙;;第六届国际裂变径迹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召开[J];国外铀金地质;1989年04期 |
16 |
康铁笙;王世成;翟鹏济;冯石;;用裂变径迹研究地质热历史的方法及其在临清坳陷的应用[J];石油学报;1990年02期 |
17 |
胡瑞英,高三玫,郑洪汉;琼雷地区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4期 |
18 |
翟鹏济,赵云龙;不同蚀刻条件下揭示的锆石裂变径迹的角分布[J];科学通报;1992年01期 |
19 |
徐青;;裂变径迹分析技术综述——参加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汇报[J];湖南地质;1992年S1期 |
20 |
赵云龙,翟鹏济,武朝晖,夏毓亮,黄秋红,王兵,胡瑞英;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的改进[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6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