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源及含油气系统分析
【摘要】:本论文在近几年前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特别是烃源岩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上,用含油气系统理论,重点采用油气源对比分析技术、烃源岩体系划分和评价技术、热史和生烃史研究技术、成藏期次的限定技术,研究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与空间展布,油气源的对比,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有利勘探目标。通过研究确定柴北缘有利生烃凹陷,油气的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提出该区下步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面积约30000km~2,主要沉积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统、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根据烃源岩有机质含量、类型和成熟度确定柴北缘有两套烃源岩:下侏罗统烃源岩和中侏罗统烃源岩。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比较高。下侏罗统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Ⅱ_2)为主,中—高成熟度。中侏罗统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局部(J_(2d)~7)含有Ⅰ_2型油页岩,中—低成熟度。根据分子地球化学指标,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烃源岩都可划分为湖相和沼泽相两类。湖相烃源岩具有较低的Pr/Pn比值和C_(19)/C_(21)三环萜烷比值,较高的C_(26)三环萜烷/C_(24)四环萜烷比值和咖玛蜡烷/C_(30)藿烷比值和相对富集C_(27)规则甾烷贫C_(29)规则甾烷。沼泽相烃源岩上述比值的特征正好相反,与此相对应,根据上述分子指标,原油也可划分为湖相和沼泽相原油,以及同时具有湖相和沼泽相地球化学特征的混合原油,根据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源对比,可确定冷湖和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只能来源于下侏罗统烃源岩,而鱼卡、马北、红山和绿梁山地区的油气只能来源于中侏罗统烃源岩。
依据烃源岩特征和油源分析,将柴北缘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既:柴北缘昆特依凹陷J_1-J_1、E、N含油气系统和柴北缘赛什腾—鱼卡—尕丘凹陷J_2—J_3、E、N含油气系统,并对各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静态地质要素、基本地质作用进行分析。在对柴北缘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提出了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
|
|
|
1 |
曹剑;边立曾;胡凯;刘云田;汪立群;杨少勇;陈琰;;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08期 |
2 |
蔡欢欢;;鹰峰岩体两侧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岩相学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3 |
黄银宝;;宽沟口韧性剪切带金矿的多级构造控矿体系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0期 |
4 |
黄银宝,丁春梅;柴北缘宽沟口—红旗沟韧性剪切带及其金成矿动力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03年04期 |
5 |
郝国杰,陆松年,李怀坤,郑建康;柴北缘沙柳河榴辉岩岩石学及年代学初步研究[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6 |
吴才来,杨经绥,许志琴,Joseph L.WOODEN,Trevor IRELAND,李海兵,史仁灯,孟繁聪,陈松永,Harold PERSING,Anders MEIBOM;柴达木盆地北缘古生代超高压带中花岗质岩浆作用[J];地质学报;2004年05期 |
7 |
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罗群;李玉喜;;柴北缘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性聚集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
8 |
张瑞;张晓宝;夏燕青;李传浩;徐子远;汪立群;马立协;宋成鹏;吴涛;郭建明;;柴北缘地区天然气~(40)Ar/~(36)A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1期 |
9 |
罗家群;;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未熟—低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精细油源对比[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5期 |
10 |
马媛媛;申家年;于浩淼;于勇;;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北部地区油源分析[J];复杂油气藏;2009年03期 |
11 |
刘小薇,程克明;微量元素在煤成烃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5期 |
12 |
郭进京;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构造变形分析[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3期 |
13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柴北缘锡铁山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学报;2003年03期 |
14 |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
15 |
蔡忠东,单保杰,张冲;沾化凹陷四扣洼陷油源对比[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
16 |
解东宁;周立发;刘彬辉;武晓玲;;孟岗集洼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7 |
吴才来;郜源红;吴锁平;陈其龙;Joseph L.WOODEN;Frank K.MAZADAB;Chris MATTINSON;;柴达木盆地北缘大柴旦地区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J];岩石学报;2007年08期 |
18 |
刘伟;曾花森;;青藏高原羌D2井海相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1期 |
19 |
陈茜;;陈家庄凸起北坡东段东端油源研究[J];今日科苑;2008年20期 |
20 |
钱志;王锐;金强;王圣拄;;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系油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