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昌潍坳陷早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及构造热演化特征研究
【摘要】:论文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把板块构造、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古地温、构造沉降史分析、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临近地区盆地的对比等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了济阳-昌潍坳陷早新生代(Es_4—E_k)原型盆地和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
1、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和郯庐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分析研究,提出了渤海湾盆地为主动型裂谷盆地动力学模式的观点,并将济阳-昌潍坳陷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残余盆地、NW向裂谷盆地、EW向裂谷盆地、右旋走滑拉张断陷盆地、裂谷后热沉降五个演化阶段。
2、通过鲁西南盆地群与济阳坳陷的类比研究,发现鲁西南早第三纪盆地群的原型盆地同样存在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发育较早的NW向盆地,属于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产物;另一类型是EW向盆地,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属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拉分产生的沉积盆地。构造转换时间确定为鲁西南朱家沟组沉积时期(大约50Ma)。这一类比研究结果,印证了济阳-昌潍坳陷原型盆地的发育历史及其动力学背景。
3、通过对火山岩分布特征、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运用新的地球化学理论和原理,探讨了济阳-昌潍坳陷新生代构造转换特征。盆地演化至少经历以下几个转型期,即中生代与孔店期、孔店期与沙河街期、沙河街第三段与沙河街第二段、东营期与馆陶期。
4、确定了本区原型盆地存在NW向和EW向两种盆地类型。早期NW向盆地主要有孤西断层控制的英雄滩和孤西凹陷、民丰-广利断层控制的永安凹陷以及石村断层控制的博兴凹陷;晚期EW向盆地主要有惠民凹陷、林樊家和东营凹陷以及车西、潍北和侯镇凹陷。NW向与EW向原型盆地的构造转换时间确定为孔二段上、下亚段之间(大约50Ma)。
5、运用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通过东营和惠民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的平衡剖面正演过程,恢复了东营和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育历史,进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在裂谷盆地中描述和解释不对称半地堑的几何学和构造历史的分析方法。
|
|
|
|
1 |
靳久强,赵文智,薛良清,孟庆任;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J];地质论评;1999年01期 |
2 |
康志宏,魏历灵,虎北辰;塔里木原型盆地叠加成油特征[J];新疆地质;2002年01期 |
3 |
刘和甫,李晓清,刘立群,李小军,胡少华;成藏区带地球动力学与远景圈闭[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
4 |
刘朝露;夏斌;;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初步恢复及其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1期 |
5 |
张抗;改造型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01期 |
6 |
张抗;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年01期 |
7 |
吕炳全,王红罡;我国东部沿海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多幕次叠合复式含油气盆地[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1期 |
8 |
何登发,贾承造,童晓光,王桂宏;叠合盆地概念辨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
9 |
姚亚明;周继军;何明喜;付代国;陈建军;;对焉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4期 |
10 |
任凤楼;柳忠泉;邱连贵;韩立国;张岳桥;曹忠祥;;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恢复[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
11 |
熊保贤,陈文学,陈文礼,曹新焰;巴彦浩特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1期 |
12 |
雷鸣;魏巍;舒志国;何希鹏;;河西走廊地区油气勘探实践与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6期 |
13 |
陈刚;吴仕虎;李小刚;陈辉;;焉耆盆地原型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研究[J];地质学刊;2010年04期 |
14 |
马强;李勇;;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期原型盆地恢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
15 |
G.de Y.Klein;严隽猷;;盆地分析的现状[J];海洋石油;1987年06期 |
16 |
何治亮,苟华伟,李孝容,阎秀刚;塔里木板块石炭-二叠纪原型盆地与沉积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年01期 |
17 |
徐旭辉,江兴歌,朱建辉,耿大清,张渝昌;盆地系统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应用[J];石油物探;1997年03期 |
18 |
邓文诗;李永红;;聚乎更煤矿区三露天煤类分布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10期 |
19 |
杨克明;塔里木中生代盆地类型、叠置形式及发展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1991年03期 |
20 |
张泓;晋香兰;李贵红;杨志远;张慧;贾建称;;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