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河涌磷污染及控制研究
【摘要】:水体中磷过剩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湖泊或河流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湾或近海出现“赤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口年均发生4次不同规模的赤潮,对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珠江广州河段河涌磷污染对珠江口“赤潮”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广州市河涌磷污染及其控制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本论文中,通过现场采样,分析并评价了广州市典型河涌磷污染现状;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中试等技术手段,探讨了河涌上覆水、悬浮物、底泥磷的平衡关系,并研究了相关控制技术对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等。
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6条河涌:芳村A涌、新河浦涌、沙河涌、猎德涌、棠下涌、车陂涌TP值为1.38 mg/L—2.53 mg/L,均为劣V类水质;各河涌底泥TP含量为2550—4210 mg/Kg;悬浮物TP含量为底泥TP含量的1.64—3.21倍,平均为2.36倍。采用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辅以人工复氧等措施对黑臭河涌进行生态修复的技术对水中TP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水体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GB3838—2002),基本实现了对水体的生态修复。
河涌底泥—上覆水磷平衡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温度、pH值呈碱性、厌氧、有微生物活动等环境条件会促进河涌底泥磷的释放;外源P会抑制河涌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磷;底泥中不同形态的磷与底泥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可溶性磷(P_(sol))、铁磷(P_(Fe))与有机磷(P_(org))与底泥磷释放量高度相关(r0.90)。
凹凸棒粘土、膨润土、高岭土、沸石在PO_4~(3-)平衡浓度约100 mg P/L、pH 7.0—7.2时的吸附量分别为4.15,2.12,0.67,0.44 mg P/g。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均能很好的对粘土矿物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凹凸棒原土、酸处理、酸热处理样品在PO_4~(3-)平衡浓度约100
mg P/L、pH 7.0—7.2时的吸附量分别为4,7,9mg P/g。改性凹凸棒粘土对水中PO_4~(3-)的吸附较凹凸棒原土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较快的动力
|
|
|
|
1 |
陈海珍,陈志澄,杨冰仪,黄月怡;广州市海珠区水网底泥有害金属污染状况及防治建议[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05期 |
2 |
刘瑞娟;孟秀荣;;广州市番禺区河涌防治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12期 |
3 |
;用细菌“吃”掉河涌污泥[J];西南给排水;2010年01期 |
4 |
邓勇;;整治五里桥河涌[J];人民之声;2010年11期 |
5 |
潘宏凯;杨桂军;刘正文;;太湖春季浮游动物磷释放的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2006年01期 |
6 |
陈文花;张江山;曾雨;马雪艳;;福州山仔水库底泥磷释放规律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
7 |
李家兵;马雪艳;孔健健;;福州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山仔水库底泥中磷释放研究[J];海峡科学;2007年06期 |
8 |
李明光;钟继洪;李淑仪;郑武;;广州市河涌底泥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J];广州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9 |
马利民;张明;刘丛;滕衍行;夏四清;;外源磷对消落区土壤性质及磷释放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8年01期 |
10 |
汪家权,孙亚敏,钱家忠,巫建光,潘天声;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
11 |
冯奇秀;底泥生物氧化与城市黑臭河涌治理[J];中国水利;2003年10期 |
12 |
徐清,刘晓端,刘浏,武佃卫;密云水库沉积物中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影响实验[J];岩矿测试;2005年01期 |
13 |
陈焕欣,梁肖婷,陈俊鹏,刘柱豪,张梓棋;校园周围河涌污染调查报告[J];环境教育;2005年06期 |
14 |
王冬;张进忠;;水体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1期 |
15 |
程雅靖;单保庆;张洪;刘红磊;栾兆坤;;赤泥在控制沉积物磷释放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
16 |
赖少当;;广州某河涌整治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与处理[J];南方金属;2009年05期 |
17 |
吴方同;闫艳红;孙士权;谭万春;;水丝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18 |
程芳;;广州市河涌保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水利水电;2006年03期 |
19 |
曹海艳;冯启言;;环境因子对南四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实验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6期 |
20 |
蔡景波;丁学锋;彭红云;常会庆;杨肖娥;濮培民;;环境因子及沉水植物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