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庞忠和,邬伦,庄庆祥,郑启智;漳州好坑古地裂缝及其构造意义[J];地震地质;1989年02期 |
2 |
欧阳沙怀;过渡带型壳体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年04期 |
3 |
邱燕,曾维军,李唐根;南海中、南部断裂体系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2期 |
4 |
熊熊;王继业;滕吉文;;阿尔金断裂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滑移速率及构造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3期 |
5 |
张敬艺;罗金海;卿颖;曹远志;樊俊雷;;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6 |
余君鹏;肖林;李增;于翔龙;张有奎;;甘肃武山鸳鸯镇蛇绿岩构造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探讨[J];甘肃地质;2010年01期 |
7 |
牛达奎,王永兴,乌尔坤别克;阿勒泰锡泊渡第四系剖面及其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1987年02期 |
8 |
王廷印,王金荣,王士政;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9 |
吴有林,林舸;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6年03期 |
10 |
刘良,车自成,王焰,罗金海,陈丹玲;阿尔金高压变质岩带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9年01期 |
11 |
韩英善,彭琛;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青海国土经略;2000年01期 |
12 |
彭琛;韩英善;李原;;北祁连头塘奥陶纪火山岩Sm-Nd同位素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青海地质;2000年02期 |
13 |
许红,孙和清;南海增生棱柱体BSR分布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美日三维地震实验的推论[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1期 |
14 |
黄永健,张成江,汪云亮,刘树根,王国芝;龙门山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带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5 |
李莉,白云山,牛志军,姚华舟;藏北羌塘中部劳日特错花岗斑岩体的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
16 |
朱光,侯明金,王勇生,刘国生,牛漫兰;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的热演化史及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和钟铧,杨德明,郑常青,黄映聪;西藏冈底斯带门巴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
18 |
李注苍,李永军,曾俊杰,冯备战,毕明波,杨俊泉;西秦岭糜署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
19 |
王清海,许文良,王冬艳,林景仟,高山;榴辉岩类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中的信息[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20 |
张传林,于海锋,王爱国,郭坤一;西昆仑西段三叠纪两类花岗岩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