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褶皱构造是最常见的变形构造之一,其在控矿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论文首先主要对单层和多层褶皱(以相山数据为基础)变形过程中最大主应力的变化与水平应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变速率等因素对褶皱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变速率等因素对最大主应力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另外,为了对相山盆地火山岩型铀矿的进一步开采进行很好的靶区预测,需要对该区域的构造、流体及相关控矿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分别建立了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相山地区平面和剖面地质构造-流体耦合模型,通过把构造活动与成矿流体迁移作为一个耦合系统,来研究矿体的分布规律。
通过模拟计算,剖面模型模拟再现了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相山盆地各地层发生变形、以及成矿流体在成矿前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运移汇聚的过程。结果表明:(1)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断裂带和褶皱的存在对成矿流体的汇聚部位有一定影响。(2)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各个地层局部有张性断裂区域出现,而且随着挤压变形程度的加大张性断裂空间呈上移趋势,当应力继续作用时,大量张性破裂联通,从而为矿体赋存提供有利空间。(3)在挤压应力场作用下,邹-石断裂附近有菱形格子状剪切带形成,这与实际区域中各次级断裂构造分布格局相一致,由于各级次级断裂也属于容矿构造,说明挤压应力场是成矿的重要前提条件,剪切变形是很好的控矿因素。
平面模型主要研究了挤压应力作用下矿区的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的力学机理,探讨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讨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剪切应变、体积应变等)的变化过程,以及断裂带附近的孔隙压力变化。结果表明:(1)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相山西部地区邹-石断裂带的北东段和西南段是剪切应变、体积应变由极大值向极小值过渡的构造部位,容易产生扩容现象,有利于矿体的形成。(2)岩石孔隙内流体压力的变化主要受体积应变控制,应力的直接作用是使岩石孔隙体积发生非线性变化,对流体压力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岩石孔隙体积变化实现的,是间接的。
经过综合分析和与其它资料相对比,数值模型可以对相山西部地区的铀矿开采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线索。
|
|
|
|
1 |
巨能攀;赵建军;黄润秋;孙传敏;;控制性结构面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2 |
谭晓慧;宋传中;查甫生;李加好;张妍;;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
3 |
胡国忠;王宏图;范晓刚;袁志刚;涂晓东;张智明;;急倾斜俯伪斜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三维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
4 |
张晓明;张国良;田忠福;张新福;;红阳煤田褶皱构造展布规律[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
5 |
范增辉;秦启荣;范存辉;;克拉玛依油田三4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
6 |
阎岩;王恩志;王思敬;胡昱;;岩石渗流-流变耦合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
7 |
卢爱红;茅献彪;;湿度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
8 |
韦方强;胡凯衡;程尊兰;;西藏古乡沟泥石流的数值模拟[J];山地学报;2006年02期 |
9 |
杨立强;邓军;陈赟;;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5期 |
10 |
徐天吉;李显贵;范菊芬;程冰洁;;运用Hartley变换模拟地震波在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4期 |
11 |
谈叶飞;周志芳;;Lattice Boltzmann方法模拟常速对流弥散方程[J];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01期 |
12 |
岳娜娜;吴建政;朱龙海;马芳;;离岸人工岛对砂质海岸的影响[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4期 |
13 |
都桂梅;胡文斌;杨昌智;;架空方式对某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J];建筑科学;2008年12期 |
14 |
李同春;李杨杨;章书成;余斌;Pastor M;;泥石流泛滥区域数值模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06期 |
15 |
张允;袁向春;姚军;康志江;崔书岳;;离散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6 |
沈剑平;王梅芬;;海岸水下剖面演变过程数值模拟的探讨[J];海岸工程;1983年01期 |
17 |
朱伟,林启权,张质良,娄臻亮,龚红英;板料拉深成形过程中变压边力的数值模拟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18 |
傅雪海,秦勇,周荣福,周世宁;采动影响区煤层动态含气量数值模拟[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3期 |
19 |
夏民,王明育,万曼影,杨喜法;储能地下含水层两阶段流动换热模型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3期 |
20 |
丁斌;丁旭;杨维;;数值模拟方法在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