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D相关蛋白在线粒体中的质谱分析
【摘要】:XPD (Xeroderma pigmentosum complementary group D)是一种DNA解旋酶,XPD突变与人类三种遗传性疾病相关,分别是人类着色干皮病(XP)、Cockayne综合征(CS)以及毛发硫性营养不良综合征(TTD)。已有的研究表明,XPD在核苷酸切除修复(NER),肿瘤发生,染色体分离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的前期结果表明XPD定位于线粒体,且XPD参与线粒体中的氧化性损伤修复,这些研究提示XPD可能参与线粒体的相关功能。为了探讨XPD在线粒体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路,本研究首先提取氧化性损伤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免疫共沉淀出线粒体中与XPD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液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互作蛋白。通过后期数据分析筛选出56种可能与XPD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11种为线粒体蛋白。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离子转运,ATP合成,DNA生物合成,复制以及代谢反应的调节。这些结果提示XPD可能与这些线粒体蛋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这些生物过程。本研究挑选出2种互作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HSP70和HSP90是两种分子伴侣,可以协助蛋白质从细胞质进入线粒体。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XPD可以与HSP70和HSP90相互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提示XPD通过分子伴侣HSP70/HSP90协助转运进入线粒体。
|
|
|
|
1 |
孙爱华;姜颖;贺福初;;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进展[J];遗传;2006年10期 |
2 |
Yaffe M;Schatz G;杨剑;;线粒体研究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7年02期 |
3 |
;一组线粒体蛋白能延长生物寿命[J];科技传播;2011年10期 |
4 |
谢友菊,Kathleen Storey,Burle Gengenbach;玉米离体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研究[J];遗传;1986年01期 |
5 |
杨青;线粒体蛋白质是如何进入线粒体的[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7年02期 |
6 |
涂王君,朱英国;水稻线粒体DNA的提取与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3期 |
7 |
Schatz G;Butow RA;王静;;蛋白质如何输入线粒体[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4年01期 |
8 |
GinaKolata;沈英;;蛋白质怎样到达线粒体?[J];世界科学;1987年01期 |
9 |
邹喻苹;阎隆飞;汤佩松;;绿豆线粒体蛋白质的分析[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6年03期 |
10 |
缪明永,李艳成,王学敏,焦炳华;线粒体小分子G蛋白[J];生命的化学;2003年01期 |
11 |
谭才邓;;植物线粒体提取的一种简捷方法[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2 |
周培疆,谢昌礼,杨锋,屈松生,朱英国,周涵韬;水稻线粒体DNA热变性的动力学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
13 |
郭晓强;线粒体蛋白质运输机制[J];生物学杂志;2005年03期 |
14 |
郑斌娇;梁敏;薛凌;郑静;张婷;龚莎莎;方芳;吕建新;管敏鑫;;线粒体相关的疾病治疗及干预策略[J];生命科学;2012年02期 |
15 |
王珺,魏崇斌,刘健,张永珍,梁爱玲;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年04期 |
16 |
柳君泽,高文祥,蔡明春,曹利飞,孙秉庸;大鼠脑线粒体生物大分子合成过程中能量需求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
17 |
高文祥;陈建;高钰琪;;线粒体蛋白转运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6年19期 |
18 |
刘鹏启;丁树哲;邵月;;P53对线粒体的能量调控与运动适应的可能机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9 |
周立强;张颖;;Mieap与线粒体的质量控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年06期 |
20 |
梁晚益,黄跃生,杨宗城;线粒体在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年05期 |
|
|
|
|
|
1 |
杨永长;韵雪雪;姜伟;肖代雯;刘华;闫慧;黄文芳;;样品沉淀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2 |
汤建军;赵永波;刘伟芹;;线粒体疾病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