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
中国农村信用社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异化,现行组织形式难以满足农村
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主导下的信用社改革未能有效解决存在问题, 需要从产权制度和组
织制度等方面对信用社进行彻底的改造,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
制度创新,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新框架和支持体系。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正式制度安排的
农村信用合作社,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合会及部分具有互助性质的民间金
融组织。在对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深入研究了中国合作金
融异化原因、农村合作金融的需求、合作金融的制度特征、合作金融改革成本、产权制度
和组织制度创新、合作金融发展框架和支持体系等,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创新见解。
合作金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群众为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按照合作制原则,自愿
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集体所有与个人所有相结合的特殊的资
金融通形式。其组织形式包括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合作企业设立的各种融资组织。中
国传统的合会及部分民间自由借贷具有互助性质的,不能视为现代意义的合作金融。合作
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它与一股盈利组织的经营目的、利润分配、管理模式及服务对象
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之处。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已经形成公认的合作制七项原则,自愿入社、
民主管理、限制股金分红、盈余按交易额分配等特征已成为合作社区别于其它经济组织的
标志。当代合作社虽然在根本问题上仍然坚持遵循合作制基本原则,但其宗旨和原则已经
出现异化,盈利倾向加重,民主管理削弱,出现雇工经营,竞争意识增强,大大提高了合
作社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合作金融遵循合作制原则,与股份制金融有明显的区别。以雷
发巽社区合作和舒尔茨股份合作为代表的两个各具特色的信用合作纲领对世界信用合作运
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发达国家对合作金融的资金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减少,农业生产
资金需求减少,来自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和合作银行规模的扩大,信用合作也出现股份合
作逐步取代互助合作,盈利倾向加重,民主管理削弱,互助精神淡化,限制股金退股,增
加按股分红比重等异化现象。目前,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已经形成德国式单元金字塔体
制、法国式半官半民体制、美国式多元复合体制和日本式寓于农业合作组织体制等多种模
式,并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发展中国农村合作金融需要借鉴国外合作金融的成功发
展经验。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经营业务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多次变化,使农村金融呈现出机
构多样性、市场发育渐进性、经营高风险性和货币政策紧缩性的特征。新中国农村合作金
融经过普及发展、管理体制反复、改革发展利飞速发展四个阶段,机构网点普及,资金实
力雄厚,支农作用显著,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经济组织的二元性导致的
制度缺陷、金融政策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缺陷和信息不对称等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异化。
首先,其组织形式已基本背离了社员入股的初衷。农村信用社的社员原始股金在其资产中
占比极小,部分信用社甚至已经没有社员股金;历年积累的所有权不明晰将影响信用社的
进一步发展。其次,社员民主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上已基本不存在,信用社已演变成完全由
信用社内部及其上级联合社所控制的独立于社员之外的金融组织,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再次,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宗旨体现不明显。为此,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
用社进行了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改革,经过酝酿、试点和实施三个阶段,改变了“既是集体
合作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机构”的旧体制,开展了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工作。本文认
为,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未能构建彻底的股权结构、
未能健全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体制、未能建立有效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制度外合作金融主翌包括I助合作性质的K间借贷和徘f合作基金会。It间借贷的制
度需求源Q经济的巾场深化,制度供给则是个人、企业或政府为满足囱乌日标的策略选托
巾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村居*迅油壮人的金融需求得不
到满足,民间惜贷规模发展迅速。其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表现出地区差异大的特点。由
于存在农村金融抑制,民间借贷常以高利贷的形式出现,使政府对其持否定的态度。[t间
借贷的规范管理,需从加强农村资金供给和依法打击高利贷等多方入手进行。农村合作基
金会足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出现的一种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资金融通组织,具有杜区性。
内部性和服务性的基本特征,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改
革进程。但由于对基金会性质、业务范围等定位缺乏制度规定,许多基金会出现什制官办
化、业务金融化、贷款非农化、资金风险化、管理监督无序化的问题,既影响了农村正常
金融秩序,也侵占了农民的上当权益,导致政府对其清理整顿。因此,蛮彻底消除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