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样一个基本国情
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政治、经济、
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
局,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国内理沦界积极研究、认真探
索的问题,研究的成果也很多,特别是关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建设的研究成果
更多。但是,目前国内往往是比较注意对某一类具体问题或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即要么侧
重经济组织、要么侧重基层政权组织、要么侧重其它非正式组织等,而如何把所有关于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则还不够。同时,如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组织为媒介或载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研究得也不够充分。本文
对近年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过程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在认真吸收前人研究的
有益成果基础上,作了一些新的思考,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条件。这既给我国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注意总结、吸收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的历史经验,又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农村组织建设的可取之处。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和出发点。基于此,在论证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客观论述与理性分析相结合。这就是:既要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组织建设理论为指导,也要大胆借鉴国外组织建设的理论;既要继承中国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的历史经验,也要吸收国外对我有益的研究成果;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也要采纳国
际上带有共同规律性的一般做法。
第二,全面阐述了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以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在作了简要评析之后,提出中国自古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历
史沿革证明:保持农村稳定,必须有一套比较严密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控制体系,有一个坚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今天,这一领导核心必须是党的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不能来
自人们头脑的主观加工,不能脱离中国农村物质经济基础的现实,而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承前启后,
在充分利用现有组织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各个社会组织的整
体效应;要正确处理农村基层组织创新与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高效率的组织体系往往不
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自发演进的结果,是不同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互动中形成的;市
场经济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农村基层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必须根据这一新的历史条
件,着眼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现实,重新构造和整合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思路应该是:
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必须定位在村级组织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同
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党组织这个核心;必须坚持健全法制与执行政策
制度相结合;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和原则,党管农村首先要管好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更多地强调制度创新,不能一味追求分权让利。
第三,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基础工程,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自治足社会参与国家、制约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思想,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要求。经济水平是制约和促进村民自治的最基本、最上要的因素。因此,加快农村经济
发展是有效地推进村民自治的物质性固素。只有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才能为村
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强大的支撑条件和物质手段,而自治的形式也要根据经济形式的变
化不断完善n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村委会与党支部、乡镇政府以及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夫系。如何理顺这三个关系,既是我们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皇国家在立法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难点。本文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性的探讨,当然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些观点主要是;必须明确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
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必须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质上星村民自治
与政府行政管埋的夫系,村委会有义务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但政府也必须充分尊重村民
的自治权利;村委会要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按照“政企分
开”的精神,维护集体经挤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引进了委托——代理理论,从新的视角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研究分析,这
在国内尚属首次。一是从农村基层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关系两方面,论证了用委托——
代理理论分析农村基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