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摘要】: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成长作出了
巨大贡献,但农村金融中所积聚的风险在近几年也逐渐暴露。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
金融体系的主体,其风险表现更为突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农村金融稳健发展
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银行信用理论为指导,运用国外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
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深入研究农行风险的基本特征、农行风险的特殊成因和市场
经济条件下农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国内关于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而国外关于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从最初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资产风险管理理
论、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80年代的资产负债
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成型,可以说,经过两个多
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风险和不
确定性研究文献的大量出现,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市场的交易分工、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的流动转让、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
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
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
和可能性。本文所说的“风险”不同于“损失”,不同于保险业务中的风险。保险业务中的
风险总是损失的代称,而经济学中的风险应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是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
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促使经济主体相应调整经济运行
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风险是一种机制,不是单纯的经济现
象。换言之,由于风险具有导致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双重机制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寻求
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最优组合,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认为,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业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经济问题。自1980年以来,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阶段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
国家和所有转轨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坏的银行制度就
充当了罪魁祸首,成为这场危机的主要诱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也冲击中国经济,并未形
成毁灭性打击,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近20年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在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银行风险的威胁并未消除,只不过没有爆发罢了。近年来,
我国银行业中的长期隐藏的多种风险开始浮现。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业风险过于集中在工、
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的风险又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的比重过高。到1997
年底,“双呆”贷款总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是在资不抵
债、技术上处于破产、但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下运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还能够
运行下去,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
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
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赖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
否则,早就倒闭了。如果不及早根治银行制度问题,不消除不良贷款的巨大风险隐患,一
旦某一天因某种原因使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发生动摇,就会发生挤兑风潮,就会发生象国外
那样的银行支付危机。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家国有两业制了之一 汉期以十一直居丁我囚农村金融体系
的上体地位。农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反映了当前阶段我国壮村金融所处的h境。这其中
既有资产风险,也有负债风险、表外风险;既有量化的风险,也有非量化的风险:既有历
出遗留卜来的存量风险,也有近儿年快速生成的增量风险。本文练合分析了农行在当前阶
段所面临的14种风险:个良贷款比例过高,且从动态上来看,增量风险大于在蒸风险,农
3丁资产在进一步恶化;资产盈刊性差,贷款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最低;
资产流动性差 流动性资产对总资产的比例不合理 资本充足率过低,农行利川自有资金
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表外业务发展较快,风险管理措施滞后:投资仕资产隐藏在其他科
目内,风险尚未公开暴露,实际卜处工高风险状态;机构网点多、规模小,经营集约化水
平低;资产结构单一,各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过大;存款增幅减缓,存贷比大幅上升,
超负荷运营;业务管理混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与专
业技术水平不高并存的另一面是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国际评级机构纷纷降低对农行财务
状况和长期负债的评级:制度空缺和制度漏洞并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