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

徐国宝  
【摘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 与藏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关系,探索了中华文化多维向心结构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原 因。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很大关系。但民族与文化二 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民族有地域范围而文化则不受限于此,同是一个民族却可以吸收 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多元复合体。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 一的国家里,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其发展空间,同时又与整个中华文化的 母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中华文化结构的多维性的一面来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它们都是中华文化肌体上的血肉和组成部分;从向心性的 一面来看,在地域空间上分布很广的中华各民族文化,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建 立在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之上的普遍的民族认同感。各族人民自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 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就是由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认同感自然生发出来的。“多 维”与“向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只注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就会造成重大 的偏差和失误。 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 许多文化成分,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在物质层面、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上都具有自 己的特点,同时又蕴涵着中华母文化的共性。西藏在元朝并入自己祖国的版图以来,维护 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这个地区的主旋律。因为藏族人民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认识 到,祖国的统一和强大,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符合藏族人民的局部利益。本文 通过《格萨尔》以及吐蕃王朝以来的某些文化现象(如史传文学)的分析,对此进行了论 证。 《格萨尔》是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宝典。它产生于一两千年前 的青藏高原,在流传过程中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它不仅反映了青藏高原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伟大历程,而且表现了元朝以来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的关系,歌颂了藏族与汉族以及 其他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本文把《格萨尔》放在中华文化的多棱镜下,对其丰富的文 化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我们通过研究史诗来研究我们的民族和文化,要从现实的客观需要出发,以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进行追根求源、由表及里的探索。研究和探索的目的,是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用新的文化来化育天地,化育社会,化育新人,使得现实实践 的主体在身心两方面都发生巨大的飞跃,进入新的境界;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社会环境、自 然环境以及各种人文主态环境都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根据实践需要对我国各民族的 文化传统进行必要的整合,是建造新的文化体系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多维 向心给构始终起着自调整、自规范、自导向的作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结合《格萨尔》等文化现象论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特性, 提出“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这一命题,并从“需要”和“交流”等角度初步论述这 一文化结构的形成原因。第一章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表现层面、族际文化关系等方面论 述了藏文化的特点及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共性。第二章从考古发现、神话传说、民族 起源等方面论述了藏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根本原因。第三章论述 了汉藏史传时代的统一战争、统一观念以及反映这些社会历史内容的史传文学对《格萨尔》 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结语”总结了中华文化多维向心结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线 索,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藏戏《格萨尔》[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2 李淙泉;;寻找《格萨尔》说唱传人[J];中华遗产;2007年03期
3 德吉;《格萨尔》事典[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2年06期
4 久美多杰;;才叁这个本分的《格萨尔》艺人[J];青海湖;2019年04期
5 弋睿仙;李萌;;《格萨尔》史诗1927年英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J];西藏研究;2017年06期
6 钟勤勇;;《格萨尔》史诗在内地高校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07期
7 甄卓英;;土族《格萨尔》中的生产民俗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8 次仁平措;;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J];西藏艺术研究;2018年02期
9 更藏卓玛;才项多杰;;试论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赛尔》之间的联系[J];西藏艺术研究;2016年04期
10 刘新利;;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J];西藏研究;2016年06期
11 郑敏芳;弋睿仙;;活态史诗《格萨尔》:中外合璧、大有可为——访杨恩洪研究员[J];西藏研究;2017年03期
12 尕的木草;;谈《格萨尔》谚语的教育功能[J];汉字文化;2017年06期
13 王景迁;于静;;福利文化视角的《格萨尔》史诗研究[J];西藏研究;2015年06期
14 张美;;新媒体环境下《格萨尔》史诗传播途径及效果调查——以果洛州甘德县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6年01期
15 才旦;;探析《格萨尔》中与“岭”相关的名称[J];西藏研究;2016年02期
16 诺布旺丹;;《格萨尔》学术史的理论与实践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04期
17 黄金花;;《格萨尔》研究论文目录索引[J];青藏高原论坛;2016年04期
18 解倩;赵岩;;《格萨尔》史诗翻译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06期
19 索朗德吉;孙婷;达哇彭措;;《格萨尔》说唱的声学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角巴东珠;;略谈青海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研究[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三大史诗《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发掘整理出版[A];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C];2014年
3 贾木查;;简述《格萨(斯)尔》主人公名称及其生活原型(内容摘要)[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4 臧学运;;藏族《格萨尔》中朴素生态文化伦理的当代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王旭东;;中医“申遗”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降边嘉措;;关于做好三大史诗翻译工作的思考[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连荣;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周爱明;《格萨尔》口头诗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王治国;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D];南开大学;2011年
5 元旦;藏族神话与《格萨尔》史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当子草(Dangzin Tso);《格萨尔》城堡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
2 扎西当知布;《格萨尔》史诗唱词中的“协巴”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
3 达拉才仁;康玉树地区《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
4 次旺旦增;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聂青古拉格佐[D];西藏大学;2018年
5 才让东智;《格萨尔》史诗中的岭地部落结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6 拉目才让(la mu tse rang);《格萨尔》史诗中的伦理道德观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7 甄卓英;土族《格萨尔》中的信仰民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8 张前羊卓玛;土族《格萨尔》神话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
9 李毛措;土族《格萨尔》中的婚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
10 班地草;卓尼县《格萨尔》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三江;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检查指导《格萨尔》项目实施工作[N];三江源报;2018年
2 降边嘉措;《格萨尔》:一部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N];中国民族报;2018年
3 降边嘉措 晓丽;《格萨尔》天界篇之一:天界遣使[N];中国民族报;2018年
4 降边嘉措 晓丽;《格萨尔》(天界篇)之二:英雄诞生[N];中国民族报;2018年
5 降边嘉措 晓丽;《格萨尔》降魔篇之一:魔岭大战(上)[N];中国民族报;2018年
6 降边嘉措 晓丽;《格萨尔》降魔篇之二:霍岭大战(下)[N];中国民族报;2018年
7 降边嘉措 晓丽;《格萨尔》之地狱篇:地狱大圆满(上)[N];中国民族报;2018年
8 降边嘉措;改革开放40年,《格萨尔》研究走向世界[N];中国民族报;2018年
9 马钧;朝向青南的拜谒之旅[N];青海日报;2017年
10 记者 尕玛多吉;《格萨尔》藏译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N];光明日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