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探讨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考虑到述补结
构至今仍是一个内涵不是十分明确的范畴,涉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 因此本文
将讨论的对象主要限定在不带“得”的述补结构即动结式(动词+结果补语)和
带“得”的述补结构范围之内。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简要综述动结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首先对上古汉语的动词进行了分类,将动词分为行为动词和状态动
词两大类,对这两类动词又进一步划分了若干次类和小类,分别描述了各次类
和小类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上古汉语连动式的类型、语
义表现及产生途径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一方面连动式(狭义)为动结式的
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句法前提,另一方面动结式又跟连动式有着本质区别。连动
式所表示的事理因果是时间序列中两个分离动作或事件之间的“因”与“果”,
而动结式所表示的是单一事件的内在因果,不同类型的连动式是否最终形成动
结式要受到结构和语义的双重制约。
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各种类型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着重
对各类型动结式产生时代、来源及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
第五章讨论“V得(0)”动结式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对这种格式的产生时
间、发展过程及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得”的体标记化现象也作了考察。
此外,对能性述补结构“V得(0)及相应的否定形式“V(0)不得”、“V不
得(0)”的产生、演变也作了全面的描写和解释。
第六章重点讨论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对结构助词“得”的
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解释,指出“V得C”结构
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直接源于“达到、达成”义“得”的虚化,二是源于“致
使”义“得”的进一步虚化。另外还对带“得”的述补结构重新分类并详细描
写了各类型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