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贸易政策形成研究

李文锋  
【摘要】: 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贸易政策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条 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贸易政策形成的客观环境和主观需求发生了变 化。只有了解贸易政策产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环境,才能发现贸易政策的形成 规律;只有把握住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及其规律,才可以了解贸易政策的目标、 属性及所引致的政策效应之间的关系。论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 博弈理论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对贸易政策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方面为论文第二章,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博弈理论 对贸易政策形成中的经济主体动机及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出贸易政策 形成的以下特征:第一,不同经济主体对贸易政策有不同的偏好,贸易政策是 不同主体共同选择和作用的结果。第二,贸易政策作为一种制度是可变的,贸 易政策的变迁是由于制度环境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贸 易政策的形成最终体现为贸易保护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的不同组合。贸易利益 的大小决定了经济主体对自由贸易政策及贸易保护政策的偏好程度及其采取行 动的动力。第四,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一些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 着更大的主导权,而另一些国家的产业集团或企业集团在政策形成中有更大的 主导权。第五,在开放型经济体中,贸易政策的形成,不仅受到国内的政治和 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还要受到国际上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贸易协定是 政策国际协调的产物。第六,贸易政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目标与效果不一致性 的情形,而经济主体的利益非同构(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是导致贸易政策目 标非最优化及贸易政策形成动态不一致性的共同原因。 第二个方面为论文第三章,从世界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 成。世界贸易发展史揭示了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内生的、动态的决定过程。 贸易政策的取向不仅仅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因素,还得符合客观制度环境 的需要。各国贸易政策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中表现出演进的不一致性,其原因在 于其国内各种经济主体的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不同。WTO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 然结果,是贸易政策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也是各国进行政策互惠性交易的需 要。由于贸易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国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够在 WTO规则中得到体现,但由于各国存在要素禀赋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它们在 WTO的规则制定中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国际贸易公共政策正是在各国贸易利 益的协调与竟争中不断发生演变。 第三个方面包含在论文第四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贸易政策演变 的阶段及特点、贸易政策形成中的利益主体。贸易政策形成的特殊制度环境及 政策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经历了由强制性变迁过 程,到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过程,再到贸易政策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过 程。第二,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度演进动力来自于各种经济主体利益的需要及其 政策博奔的结果,也来自于市场机制等客观环境的作用。这种动力既决定了过 去的演进轨迹,也将决定今后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方向。第三,中国贸易政策 形成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参与中国贸易政策形成的经济主体的构建往往 不是按市场需求来组织,而以行政纽带为基础构建的利益群体较多。二是经济 主体不断出现的利益分化幢贸易政策出现动态不一致性。目前中国贸易管理体 制上的条块分割,人为增加政府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困难,这种困难在体制 变迁过程和开放过程中更加突出。第四,贸易政策的制度创新能否给中国经济 带来长期利益,关键在于政策形成的制度安排。 从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博弃理论分析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新 的视角,但并不必拘泥于这几种理论的解释。贸易政策形成作为一个现实问题, 有更多的理论可以对其进行分析,贸易政策形成的理论体系将在贸易政策实践 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丹;缪东玲;;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溪媛;;浅谈国际贸易保护条件下我国应该实施的贸易政策[J];经营管理者;2010年02期
3 ;越南进一步调整对华贸易政策[J];林业调查规划;1993年03期
4 段晓东,汪应洛,陈金贤;贸易政策对经济体系干预的一般分析框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5 张新华;评美国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政治[J];国际观察;1995年02期
6 周宣;新旧交替格局下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01期
7 严建苗;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8 陶忠元;对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的重新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02期
9 郑仰南;WTO贸易政策对中国林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02期
10 魏浩,涂治玲;布什政府可能改变保守性贸易政策的动因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1 王珏;;新贸易壁垒:中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政策与政府干预[J];生产力研究;2005年09期
12 黄汉民;;“入世”后过渡期我国贸易政策的转变[J];经济管理;2005年13期
13 李瑞清;;国家与区域贸易政策对WTO的反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3期
14 穆忠和;;WTO咨询台[J];WTO经济导刊;2006年04期
15 张文兵;;政府行为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一个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05期
16 张华容;王海斌;王红;;WTO框架下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谈判及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7 李荣林;马海;;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06年05期
18 卢小平;;分析篇 行业协会,参与中的关键环节[J];大经贸;2006年12期
19 徐元;;贸易政策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初探——反倾销合理性争论引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5期
20 常媛媛;姚爱科;;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7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务部:发布《汽车贸易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2 ;对欧盟贸易政策的评审意见[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4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4年
3 陈光祖;;中国汽车再制造是国策也是商机——读《汽车贸易政策》有感[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4 苗迎春;;美国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及中国应对[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邓利娟;熊俊莉;;现阶段台湾贸易政策及其影响评析[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6 魏立华;刘玉亭;闫小培;;贸易政策影响下城市结构的演迁——清代之前广州的城市发展史[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沈明其;;WTO体制框架下的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A];“安财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隆国强;;对外贸易对中国的作用: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透视[A];《国际贸易》‘新形势下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意义及促进之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林;;倡导品牌经营 建立汽配流通新秩序[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三)[C];2005年
10 ;汽车贸易政策[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锋;贸易政策形成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姜伟;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王孝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和形成因素[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明圆;论日本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江霞;贸易政策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董虹;论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7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航;美国自由贸易政策与战后多边贸易体制[D];外交学院;2007年
10 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学丛;国际贸易政策的利益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崔慧敏;WTO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冲突与协调[D];南昌大学;2008年
3 刘红英;论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政策的两面性[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赵宁;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4年
5 赵勇;中美贸易摩擦博弈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6 张莹;美国和日本对我国纺织品非关税贸易政策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7 宋新刚;中美农产品贸易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葛正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建萍;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中国的适用性[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丽华;现代国贸理论在山东的运用实践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龚雯;中国 面对WTO贸易政策审议[N];人民日报;2006年
2 滕晓萌;大考:WTO启动对华第二次贸易政策审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新华社记者 王振华;布什政府贸易政策新特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晓彤;解读《汽车贸易政策》[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胡冰;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日趋强硬[N];中国贸易报;2006年
6 ;勿让欧盟贸易政策遭“绑架”[N];中国证券报;2006年
7 任振强;日贸易政策遭世贸成员严厉批评[N];国际商报;2000年
8 记者 曹玖梅;WTO结束对我过渡性贸易政策审议[N];国际商报;2002年
9 黄继汇;欧企指责曼德尔森擅改贸易政策[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见习记者 孙君成 本报记者 程满清;企业将更容易参与贸易政策制订[N];南方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