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摘要】: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
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它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从形式上看,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而其实
质是要处理好稳定币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效地维持社会经济总
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一个国家若要保证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就必须适时制定和
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而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必须有正确的货币政策理论作为指
导。
货币政策理论是货币理论中最有实践意义的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货币理论问
世以来,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不断将其运用于本国的实践当中,使其成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
策之一。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
发展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
现为:稳定物价已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趋势: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
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工具的作用渐微,而更多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
择在主要经历了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后,又开始运用利率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的国
家干脆放弃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直接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也遭到了冲击,有的已经失效,有的需要重新调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
了质疑等。造成这些变化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形成于20世纪70
年化,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金融市场结构所发生的重大变
化。
当代金融创新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仍如火
如荼地发展。当代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自80年代以来,西
方货币金融学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研究和分析金融创新问题。他们的研究在宏观、微观两
个领域各有侧重:微观领域主要研究金融市场的工具、业务创新及其定价理论;宏观领域
的研究主要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
实践的影响。西方货币金融学家在研究金融创新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影响方面可以说已经比
较全面,然而,没有比较系统地研究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领域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
求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使金融市场结构、资产结构和资产价格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使货币
需求进一步复杂化;使中央银行更难以控制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
标);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冲击,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更加丰富;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总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货币当局对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目前,中
国的金融创新无论从种类、还是规模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仍具有
相当大的差距。尽管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仍
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主。因此,金融创新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比西方国
家要小得多。中国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
题。冈此,本论文只关注中国的货币政策日标(最终目标、中介9际)问题。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人部分;也就是二童。
第一章重点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米叫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变化。讨论了货币政
策最终日标之间的关系和选择问题;从的力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实践轨迹来看
人致经历了单目标(以充分就业为主)、多日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
支平衡>,丙到单目标(以稳定物价为主)的发展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
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货币当局所奉行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影响,90年代以米两方国家
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更是蔚然成风;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讨论了设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及货币政策中介日标应具有
的“二性”(司测性、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