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胡新智  
【摘要】: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 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它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从形式上看,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是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而其实 质是要处理好稳定币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效地维持社会经济总 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一个国家若要保证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就必须适时制定和 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而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必须有正确的货币政策理论作为指 导。 货币政策理论是货币理论中最有实践意义的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货币理论问 世以来,西方国家货币当局不断将其运用于本国的实践当中,使其成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 策之一。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 发展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 现为:稳定物价已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趋势: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 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工具的作用渐微,而更多地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 择在主要经历了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后,又开始运用利率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的国 家干脆放弃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直接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也遭到了冲击,有的已经失效,有的需要重新调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 了质疑等。造成这些变化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形成于20世纪70 年化,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金融市场结构所发生的重大变 化。 当代金融创新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仍如火 如荼地发展。当代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自80年代以来,西 方货币金融学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研究和分析金融创新问题。他们的研究在宏观、微观两 个领域各有侧重:微观领域主要研究金融市场的工具、业务创新及其定价理论;宏观领域 的研究主要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 实践的影响。西方货币金融学家在研究金融创新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影响方面可以说已经比 较全面,然而,没有比较系统地研究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领域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 求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使金融市场结构、资产结构和资产价格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使货币 需求进一步复杂化;使中央银行更难以控制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 标);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冲击,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更加丰富;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总之,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货币当局对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目前,中 国的金融创新无论从种类、还是规模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仍具有 相当大的差距。尽管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仍 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主。因此,金融创新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比西方国 家要小得多。中国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 题。冈此,本论文只关注中国的货币政策日标(最终目标、中介9际)问题。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人部分;也就是二童。 第一章重点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米叫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变化。讨论了货币政 策最终日标之间的关系和选择问题;从的力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实践轨迹来看 人致经历了单目标(以充分就业为主)、多日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 支平衡>,丙到单目标(以稳定物价为主)的发展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 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货币当局所奉行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影响,90年代以米两方国家 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更是蔚然成风;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讨论了设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及货币政策中介日标应具有 的“二性”(司测性、可控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健;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科学;1997年04期
2 李碧雯;金融创新下货币政策的新运行[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8期
3 张婉;;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3期
4 马根发;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董玉玲;杨晓光;;金融创新下的中国狭义货币需求函数及其稳定性[J];系统工程;2008年11期
6 马根发;;对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风险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7 王冰;;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及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年14期
8 严太华;李迎梅;;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探讨[J];经济问题;2008年11期
9 张文瑞;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挑战[J];经济师;2005年11期
10 马根发;;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1 张锐;;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J];济南金融;2007年06期
12 朱利霞;;金融创新对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13 刘晶杰;;次贷危机的爆发、演化及成因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年24期
14 高晓红,王 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南方金融;2002年06期
15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王景武;李小秋;范宪忠;鲍文改;闫新广;杜彦尊;;河北省2005年金融运行报告[J];河北金融;2006年03期
16 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赵连飞;;金融改革、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信贷行为影响的研究[J];华北金融;2006年S2期
17 薛昊旸;;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的理论评述[J];经济问题;2010年07期
18 韩钰芳;;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因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9年18期
19 帖俊峰;金融创新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0 蒋放鸣;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兼论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工具的原因[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2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3 李杨;;全球金融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启示[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7 王旭光;赵传河;孟宪林;张延雷;;加快金融创新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8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健;;关于当前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6 段炜;金融产品创新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9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莉;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新挑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毕;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雷存俊;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沂;金融创新中我国货币政策发展取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振忠;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宋阳;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周晔;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8 邹忠伟;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9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瑞丽;试析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苗燕;易纲:从紧货币政策不受美国次贷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邹靓;货币政策需考虑金融创新的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孔一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N];证券日报;2006年
4 边长勇张喆;易纲:货币政策治理通胀能发挥重要作用[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记者 谷秀军;动态微调:确保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落实到位[N];金融时报;2009年
6 伍常;易纲:适度是从紧货币政策应有之义[N];中国工业报;2008年
7 记者 张明亮;以文化建设保障货币政策实施[N];金融时报;2010年
8 中国人民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 李来福;秦安支行:从六个方面有效实施货币政策[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可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淡出[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倩;央行雷霆行动 落实适度宽松[N];金融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