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
【摘要】:
本文以现代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为背景,对《形而上学》做了存在论的阐释,
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语文的释读, 二是哲学的解释。《形而上学》一书的中心问
题就是“存在的问题”,存在论是中心,原因论是方法论前提,实体论和神学是对
存在论的展开。接着讨论了近些年关于存在问题的争论并给予了回答。我认为,作
为存在论开端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变中的永恒,是对命运的抗争,应该被理解为人
与世界关系的先验性以及世界的超越性。柏拉图的存在论是理念的存在,是共性的
本质。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是多义的,但也是统一的,不过不是作为种的,而是作为
类比的统一性。它包括绝对的存在和存在者两个方面。存在论以作为存在的存在为
对象,其中心是实体。实体是第一范畴,也是第一存在。理解实体的关键在于如何
解决具体和抽象、本质和个体的冲突。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在对实体意义的理解中
得以表达,实体的意义又在于对本质和“这个”的理解。本质中蕴涵着时间的概念,
实体是显现,是现实,是行动。“这个”相当于“本质的直观”,其中含有“我”、
“这儿”和“现在”这三个方面,包含了后世存在论的基本结构。“这个”中蕴涵
了时间的概念,使实体被理解为到场,呈现于现在。于是,存在具有了现在的持续
性,并被理解为在场。存在在潜在和现实中被理解为行动、实现。总之,我要表明
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表达出的存在和存在者的差别,把存在理解为绝对的超越的,
把存在的时间性揭示出来。存在的时间性揭示了人的有限性的命运,存在的问题实
质上是对人生意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