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

金元卿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变化过程中,黄宾虹在继承国粹思想的基础上探索新意境,创造了独特的“浑厚华滋”新艺术境界,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考察。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个章节。 绪论简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简要勾画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探讨黄宾虹与国粹思想的关系。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一些人士继承“经世致用”的传统,提倡改革,以达到强国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基本都在经学的羁绊下展开。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鉴于中国的历史与封建统治腐朽的现实,提出在今文经学的基础上进行变法图强,因而具有进步的意义。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有为逐渐走向反面。章太炎和康有为分裂,从改良转向了革命。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继承古文经学家的治学方法,形成了以保存国学、发扬国粹为主的国粹革命思想。 黄宾虹在中国历史、社会、文化转换的过程中,思想方面具有先进性,为了拯救民族危机他参加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康有为变成保守势力,黄宾虹则与章太炎同步,形成国粹思想。其形成基础可分二。其一,传统学问的基础较深厚。黄宾虹在富裕和充满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有扎实的传统学问基础。其二,黄宾虹在形成国粹革命思想的前一阶段,接受维新思想。但并没有停留在改良主义立场,而是能继续追随进步潮流,加入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派中去。 黄宾虹国粹思想的实践,其特点有四。其一,继承古文经学的治学方法,推崇黄宗羲、组织黄社,钻研金石学,表彰守节的遗民意识。其二,以学术为主,鼓吹革命。编辑国粹学报、真相画报等期刊,参加南社、艺观学会等组织。其三,从国粹思想的继续发扬上理解君学民学,带有朦胧的民主意识。其四,吸收西方文化的态度,涉及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绘画的关注的部分,带来了黄宾虹绘画思想的深化和晚年艺术境界的扩大。 第二章题为黄宾虹与绘画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追求,人可以从任何自然物或人本身出发,达到与宇宙整体沟通、一体化,从而在精神上达到把握无限与永恒。意境论能使艺术家在精神上超越自由的障碍。到清末民初,中国山水画家中开始批评“四王”流风,这是试图实现艺术的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近现代传统派与改革派画家,都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端,对“四王”山水画进行批评。包世臣根据中国古代艺术的天人合一思想,要超越南宗文 人画偏重对“入柔靡”意境追求,恢复与自然一体的无限感、永恒感,实现艺术本质的创造 美。为了纠正“入柔靡”的弱点,他从传统中发掘包世臣的《艺舟双揖》,金石篆刻和碑学 之用笔,并将它引入山水画,创造了“浑厚华滋民族精神”,以绘画艺术救亡图存、振奋民 族意识。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文以载道”的基础上,还接受了近代文艺界的为人生 的艺术和现代中国的“文艺为政治服务”主张。 第三章探讨黄宾虹绘画实践与山水画的分期。黄宾虹在金石学的基础上,主张书画同 源,把传统笔墨行、草、篆、隶等书法用笔,总结为“五笔”(平、留、圆、重、变),“七 墨”(浓、淡、破、积、泼、焦、宿)。从笔墨的功夫为基础进行写生观察,形成“打点作效” 的画法,从而表现与宇宙一体的感受来实践了黑、密、厚、重的浑厚华滋风格。 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期。分为三。其一,师古人时期,黄宾虹的画主要学新安画 派,构成早期疏淡清逸的山水画风格。其二,师造化时期,通过桂粤写生、蜀游转向独创期。 在笔法的基础上,较注重用墨法。其三,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华滋” 的艺术境界。他的笔法得力于金文大篆的用笔,刚中能柔,圆浑厚重,生辣稚拙,沉着刚健。 他的墨法,达到了将各种墨法灵活交替运用的境界。 他师法自然而又不受传统的束缚,他不顺延“四王”传统而从整体上反思传统、整合传 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变革,赋予山水画以新意和新的视觉样式。他的绘画不仅保持和弘扬了 中国画的特色以及中国笔墨的神奇,而且将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水平和品格提升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 结论黄宾虹以国粹思想为基础展开其绘画美学,而得到传统的集大成和向现代转变的 成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云丽;王栋;;试论黄宾虹“笔法”与创新[J];大家;2011年14期
2 李顺亮;;殊途同归——塞尚与黄宾虹的绘画艺术[J];国画家;2011年04期
3 张云丽;葛磊;;浅议黄宾虹对传统笔墨的传承与发展[J];大家;2011年16期
4 张东;;我们向黄宾虹学点什么[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5 薛晔;;小品不小 大美馨人 “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诗稿作品展”观感[J];艺术·生活;2006年02期
6 王卫东;;名家荟萃 精微奇绝——黄宾虹张大千等八位名人合作扇面赏析[J];东方收藏;2011年07期
7 王雪峰;;黄宾虹笔法与墨法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8 王紫微;;古文经学与汉代礼制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张丽萍;;珠联璧合——黄宾虹、张大千等名人荟萃扇面赏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10 于洋;;返本开新的选择——以黄宾虹上海时期的画学思想为中心[J];文艺研究;2011年09期
11 滕家明;;破墨及“破”[J];中国书画;2011年07期
12 滕家明;;破墨及“破”[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9期
13 曾盈村;;论黄宾虹山水画的现代气息[J];美与时代(中);2011年06期
14 ;诸家评龙瑞新作[J];美术观察;2011年06期
15 ;“新徽派绘画”富有探索实效的生动篇章——诸家谈林存安的中国画创作[J];美术观察;2011年07期
16 张云丽;马洪春;;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墨法”浅探[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17 吴永波;;试论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J];作家;2011年16期
18 钱忠平;;嗨,画画这档子事[J];东方艺术;2011年10期
19 曾艳;曾庆硕;;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20 陈妮娜;;李可染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恺;;精雕细琢 八年一剑——山东美术出版社《黄宾虹全集》策划出版分析报告[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2 鲍义来;;黄宾虹的敦煌情结[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忠平;;也说黄宾虹[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槐;;从汉学到宋学——对儒学发展的历史考察[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截止于《訄书》重订本)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石维坚;;人巧夺天工 剪裁青出蓝——表演札记[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8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葛志毅;;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谶纬之学的兴起[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虹;;使用酶清洗剂去除纸张霉斑的思考[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元卿;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3 胡震;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张桐瑀;“引书入画”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换中的重要作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李明;“道咸画学中兴”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张文智;西汉孟、焦、京易学新探[D];山东大学;2010年
9 曹建华;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宣艳;画人之前:作为士人的黄宾虹[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在虎;论黄宾虹笔墨与自然观[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巩小波;论黄宾虹“五笔七墨”说及绘画观[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晨;传承与创新[D];郑州大学;2011年
5 田亮;黄宾虹在民国时期的鉴定活动与鉴定观念[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黄晶;黄宾虹与莫奈的绘画风格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7 黄思源;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云丽;笔墨之道的集大成者[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柏琴;齐白石与黄宾虹艺术风格初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侯立新;黄宾虹金文书法观念及字形渊源[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义来;2005年走近黄宾虹[N];安徽日报;2005年
2 记者 刘慧 ;浙博黄宾虹年精彩纷呈[N];浙江日报;2005年
3 王翠竹;我市举行黄宾虹书画研究学术研讨会[N];黄山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安徽黄宾虹画院在肥成立[N];江淮时报;2009年
5 记者 晋文婧;纪念黄宾虹诞辰座谈会在肥召开[N];安徽日报;2010年
6 望南;黄宾虹《丹霞峰细峰图》轴赏析[N];黄山日报;2005年
7 陈履生;今天如何面对黄宾虹的所爱所恨[N];美术报;2004年
8 梁翎;重读黄宾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丘金峰;黄宾虹山水真假对比[N];中国商报;2004年
10 范曾;黄宾虹论(下)[N];美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