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闫肃  
【摘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金融交易税”、“金融稳定贡献税”、“金融活动税”、“银行税”、“银行家红利税”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的提出,金融业税收政策正成为当前全球税收界最关注的课题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诸如“储蓄结构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海外热钱冲击”、“民间借贷高企”等一系列金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面临着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等种种外部因素的困扰,而且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同质化竞争严重、过度依赖存贷差收益,“脱媒化”进展缓慢等种种问题的困扰,这都给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宏观经济大系统中,金融、经济与税收间的互动性如何?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有何具体影响?如何客观看待我国金融业的税负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业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有何借鉴与启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与金融形势,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如何做到中性原则与宏观调控原则的的协调统一?…这些问题对于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即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力求抛砖引玉,为我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为绪论,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二章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三节来研究与金融业税收政策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一节从界定金融、金融业与金融业税收的概念与范畴入手,对金融的复杂性,金融业的起源、特点、功能,金融业税收的分类等基本问题做了基础性的研究与论述。第二节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金融业税收政策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效率、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抑制金融风险及防止“过度金融化”造成的“产业空心化”等效应。在微观层面,税收政策既能影响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又对产品服务、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等一系列与金融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科学的金融业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产业自身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提出了金融业税收政策应遵循的“效率优先”、“中性与调控性并重”、“结构平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三项原则。 第三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二节来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第一节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1978年-2009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我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税收收入三因素的互动性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GDP、金融产业增加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税收收入四项指标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二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GDP增长的强格兰杰原因,金融产业增加值却不是,这表明相对于产业规模,金融产业效率的提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更强;三是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同向增长0.79个百分点。第二节基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15个省市1978-2008年间的实际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回归与双对数方程等方法研究金融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同向增加约0.6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创造财政收入的效应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显著相关。 第四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二节来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问题。第一节应用ETR (effective tax rate)指标,结合我国房地产、高科技、工业、公用、金融、商业及综合七大基础行业中有代表性的70家上市公司2006年到2010年5个会计年度的平均ETR指标及国际上主要国家金融业的税率与金融机构的实际税负,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研究了我国金融业的税负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2006年-2010年间金融业样本上市公司ETR均值约为32.07%,在我们选定的7大行业样本均值中处于中游,低于房地产业(46.14%)、商业(35.99%)与综合业(33.56%);二是从国际比较上看,我国金融业样本上市公司的ETR未高于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负利率、高存贷款利差等形成的制度性红利造成的高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税制对税负的影响,因此不能轻言中国金融业税负过重;三是通过实证检验,2000年-2010年间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ETR指标、ROA指标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税负因素并不是影响银行业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二节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合5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0年的真实财务数据,研究金融业直接税与间接税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等经营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直接税,间接税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间接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相应减少0.7个百分点,间接税对信贷规模等指标的调控作用明显高于直接税,政府应重视并可考虑通过间接税来加强对宏观经济中金融商品规模与金融业发展的调控。 第五章分三节研究借鉴国际金融业税收的理论与政策。第一节研究国际金融业的直接税政策,研究发现国际间的金融业直接税税率差异较大,我国的金融业直接税税率处于国际中游水平。鉴于金融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界定的特殊性,政府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直接税政策加以调控。第二节研究国际金融业的间接税政策,研究发现对金融业课征增值税的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国际间还没有通行的实施办法,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限制等政策目的,大部分国家对金融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实行完全免税或核心金融业务免税的政策。第三节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间金融业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状况。研究发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国际学术界与政府普遍认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税收中性原则不完全适用于金融业的观点,政府应运用税收工具对金融外部性进行调控。二是税收政策是在更广泛范围内调节金融机构收益与成本的有效工具,税收调控原则在金融业税收政策上需加以重视和运用。三是从国外的实践看,放松金融管制和推行金融混业将对金融业的税收政策产生巨大影响,需要税收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四是对金融业免征间接税政策在客观上造成税收的调控性缺失,使得政府无法通过税收工具对金融外部性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客观上造成金融负外部性效应放大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这一点在英、美等免征金融业间接税的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五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上新提出的各项税收政策,如金融交易税、金融机构税、银行家红利税、金融活动税等的理论与实践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各国政策难以统一、政策效果难以有效评估等问题。 第六章分四节对当前金融业税收政策相关理论与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与评议。第一节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凸显的金融负外部性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负外部性与现代金融业承载的金融功能、自身的经营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金融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中金融商品数量过度膨胀,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重要因素,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纠正。由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使得对金融外部性的矫正很难通过私人部门解决方式加以有效解决,故应借助税收手段等公共部门的解决办法来矫正,这就构成了政府运用税收政策调控金融业的逻辑起点。第二节结合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状况,研究了托宾税在我国实施问题。第三节对金融创新对税收带来的冲击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建议。第四节基于经济、税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财税体制现状对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评议。 第七章分二节研究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问题。第一节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税收与金融体制改革背景,分三个阶段对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不足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第二节从总体思路、制度建设、配套改革等方面对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总体思路上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四点,一是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以促进金融业效率的提升;二是重视并运用金融业间接税调控工具,与央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三是客观的看待金融业的税负问题,在长期负利率与高存贷差未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不宜给予金融业低税负;四是建议采用差别税率、税率优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金融发展的导向作用,如建立超额累进所得税制政策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行金融业营业税差别税率促进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等金融资源,对老少边穷地区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该地区的金融发展等。在税制建设上,鉴于金融业的成本与收益往往不适应于一般税收制度,建议政府根据金融业的经营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业税制,包括金融业的收入确认机制与不良贷款防控机制等,以促进金融企业适应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形势,更有效的防御金融风险。配套改革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议我国尽快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税收体系,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星垣;;金融地理学视角:浙江金融业发展思考[J];浙江金融;2005年11期
2 王学龙;;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的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11期
3 本刊编辑部;;万紫千红安排著[J];中国金融家;2007年01期
4 尹荫;;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年30期
5 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0年14期
6 娄永跃;;河南与重庆长期金融发展比较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7 高行;历经20年春风秋雨创沪金融发展新路[J];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12期
8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川县统筹城乡金融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J];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1年07期
9 孔小伟;;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基于东莞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1年07期
10 张忠山,赵怀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业的基本特征与改革[J];财贸经济;1988年06期
11 王学龙;;金融发展中稳定与效率的“二难”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2 王传荣;周晓艳;;加快山东金融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13 路妍;蒋贤锋;;东北振兴中的金融开放——以辽宁省为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9期
14 周建松;;建设浙江金融强省的战略思考[J];浙江金融;2007年03期
15 王重润;崔玉平;;河北省金融业发展之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年11期
16 张健;;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与山东金融业发展[J];理论学刊;2008年09期
17 周建松;;对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整体再思考[J];浙江金融;2009年03期
18 李云丽;彭支伟;;天津金融业与天津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9 阚景阳;张运鹏;;1985—2008年河北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协整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0 刘文翠;;新疆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建华;周方召;仲深;尹龙;;法治水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层面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孙守纪;;法律起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刘锡良;;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体考察[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亮亮;黄国良;;金融发展、产权性质与银行贷款的治理效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郑长德;;中国的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郑荣仓;;电子化为金融发展铺设了高速路[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郑荣仓;;电子化为金融发展铺设了高速路[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永涛;;金融发展、FDI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门槛模型分析——兼论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导向[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金融发展与制度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赵洪;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D];厦门大学;2004年
3 李峰;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余利丰;金融发展与中国的TFP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余翔;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环境绩效[D];重庆大学;2010年
6 吴玮丽;中东欧国家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彭焮熉;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谢丽霜;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马英俊;产业金融理论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 李巍;金融发展、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金融不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淑荣;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婉;金融发展与法律及其中国实践[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贾晓燕;陕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刘雨;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乔家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康一琼;山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博;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魏瑶;广东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施勇君 樊荣;市金融发展办公室主任翁国玖——加大服务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N];南京日报;2010年
2 记者 吴进宇 通讯员 朱凯;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一流环境[N];金融时报;2004年
3 周森;探索设立深港石油期交所[N];深圳商报;2008年
4 记者沈阳;深圳着力支持金融业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3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魏曙光;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实质性阶段[N];证券时报;2008年
6 记者 彭青林 刘贡;专家共谋海南金融业发展[N];海南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赞;金融业助推我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N];陕西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朱茵;上海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记者 杨帆;专家把脉苏州金融业“十二五”规划[N];苏州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记者 李莉 朱丽华;创新使深圳金融业驶入效益快车道[N];深圳商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