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港通”制度与权益资本成本
【摘要】: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速度逐渐加快。2014年我国实施了“沪港通”制度,2016年我国实施了“深港通”制度,“沪深港通”制度不同于之前的QFII制度、QDII制度及RQFII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也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机构及个人投资者都可以进入,只要是在香港开户即可,这使得资本市场开放的速度大大提升。“沪深港通”制度是我国股票交易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创新之一,研究其经济后果,对未来资本市场改革有重要意义。股权融资是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因此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将逐步提升,权益资本成本在公司总融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升。并且,作为评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权益资本成本在有效引导企业投资决策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以“沪深港通”制度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及相关的影响机制,对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分散财务风险及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沪深港通的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深港通实施后标的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显著降低。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证实了““沪深港通”制度→信息披露质量→权益资本成本”这一作用路径。异质性检验发现,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小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会更显著。此外,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PSM、变换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变。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有如下三点:第一,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沪深港通制度实施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现有文献围绕公司投融资、高管薪酬、公司创新等的研究较多,而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较少。第二,本文试图打开沪深港通实施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黑匣子”,发现:沪深港通实施可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标的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揭示了沪深港通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沪深港通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更显著,并且,沪深港通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在融资约束较小的公司中更明显。第三,从宏观经济和制度角度进一步拓展了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文献关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审计等,多从信息环境和公司管理的角度研究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直接将权益资本成本与经济政策相联系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为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