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利用手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连续5个生长季(2007~2009)的双季稻田温室气体(GHGs)(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观测,同时监测了环境因子的变化,包括气温、土壤温度、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田间水层高度(H)、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产气微生物菌群等。试验共设7个处理:翻耕稻草不还田(CWS)、免耕稻草不还田(NWS)、翻耕稻草不还田+硫包膜控释尿素(SCU)、免耕高茬还田(HN)、翻耕高茬还田(HC)、免耕覆盖还田(SN)以及免耕覆盖还田+淹灌(SNF)。分析了稻田GHGs排放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GHGs排放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多元回归,计算了各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以探讨田间管理措施对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并优选减缓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在早晚稻差异和年际间的差异,年际间差异主要源于具体气候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年际变异。CH_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比N_2O明显,绝大部分CH_4产生自水稻分蘖结束前的生长季前期,水分条件是水稻生长后期CH_4排放的控制因素。N_2O排放季节变异性和不确定性较大,观测到较多的负通量,早晚稻平均N_2O排放系数均低于1 %的IPCC推荐值。稻田CH_4和N_2O排放季节变化不具显著的交互效应。
2)回归分析表明, Eh值-100~0 mv和-150~100 mv分别是CH_4和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的范围,而pH值5~6,H 1~5 cm是稻田CH_4和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的范围;稻田N_2O排放主要来自反硝化过程,其吸收通量则主要出现在田间水层较高时。
3)稻田GHGs排放通量与土壤产气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密切相关,回归模型表明,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可单独解释96 %的稻田CH_4排放;土壤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数量则可联合解释75 %以上的N_2O排放通量。稻田土壤有机质的总量或形式对GHGs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而N2O排放通量更依赖于土壤有机质总量。
4) CH_4是稻田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各种各时间尺度上水稻田CH_4温室效应都远大于N_2O,但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N_2O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上升。
5)受水稻品种及其产量的影响,早晚稻各处理GHGI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纵观5个生长季平均值,SNF处理GHGI最大,而NWS处理最小,因此,NWS处理可作为减缓稻田GHGI的有效措施。考虑到各措施组合,免耕+常规尿素+稻草不还田组合是减缓稻田GHGI的优选耕作及施肥措施;间歇灌溉+中期晒田(增加间歇灌溉的频率及延长晒田日期)是减缓稻田GHGI的优选灌溉措施。
|
|
|
|
1 |
石纪成,黄新飞,喻强,唐丙坤,谭盛斌;双季稻地区发展一季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种业;2003年04期 |
2 |
邹应斌;戴魁根;;湖南发展双季稻生产的优势[J];作物研究;2008年04期 |
3 |
徐华山;李培德;;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9期 |
4 |
王铁忠;朱德峰;张玉屏;陈惠哲;;浙南沿海双季稻生产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12期 |
5 |
;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J];安徽科技;2011年S1期 |
6 |
稻农;;谈谈双季稻问题[J];四川农业科技;1973年01期 |
7 |
王达;双季稻的历史发展[J];中国农史;1982年01期 |
8 |
;几个山区双季稻品种的搭配[J];福建农业科技;1973年01期 |
9 |
王辉;;稻花香里克艰难——专访“长江中游东南部双季稻丰产高效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负责人谢金水[J];中国科技奖励;2014年02期 |
10 |
邹应斌,屠乃美,李合松,黄见良,黄升平,张杨珠,肖铁光;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1 |
马国辉;南方三熟稻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03期 |
12 |
王岳;双季稻区收获农艺及联合收割机型谱[J];农机科技推广;2002年04期 |
13 |
黄洁人,潘绍东;平乐县双季稻田调整种植结构模式初探[J];广西农学报;2004年04期 |
14 |
张琳;“双季稻区现代标准稻作生产技术体系研究”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J];福建稻麦科技;2005年02期 |
15 |
厉黎明;;双季稻区水稻“四熟栽培法”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
16 |
廖育林;郑圣先;黄建余;聂军;谢坚;向艳文;;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7 |
阮长兵;;早熟杂交水稻组合在赣北双季稻区种植情况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
18 |
段居琦;周广胜;;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
19 |
黄国勤;罗晓燕;刘彬彬;;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
20 |
于天一;逄焕成;唐海明;杨光立;李玉义;肖小平;汤文光;陈阜;任天志;;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