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QTL定位
【摘要】:大豆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蛋白质一直是我国大多数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可作为牲畜饲料和轻工业、医药、保健品的原料,国内外市场对于大豆蛋白质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实验室以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作为轮回亲本,78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供体亲本,构建了回交导入系群体。本研究在此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78份大豆微核心种质,采用NIR检测方法,分析了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在构建的回交导入系群体中选择双亲间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的4个组合中黄13×中黄20、中黄13×东山69、中黄13×迟黄豆-1和中黄13×泰兴牛毛黄乙,分析其杂交F_2及回交BC_1F_2、BC_2F_2世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并从4个组合中选择分子标记多态性较好的组合中黄13×东山69,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法和卡方测验法检测其BC_2F_2随机群体及选择回交导入群体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微核心供体蛋白质含量差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78份微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幅度为40.68%~50.03%,平均含量为45.95%,变异系数为4.42,遗传变异度较大;
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47),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397),与单株荚数呈显著负相关(r=-0.1556),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2054)。
2.蛋白质含量在F_2、BC_1F_2和BC_2F_2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
双亲蛋白质含量高且供体亲本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轮回亲本的组合,其杂交F_2及回交BC_1F_2、BC_2F_2后代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超轮回亲本个体比例高于其他组合方式;F_2、BC_1F_2和BC_2F_2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依次降低,BC_2F_2的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轮回亲本;在同一组配方式中,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越大,其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和变异幅度越大;蛋白质含量在各F_2群体内呈正态分布,在双亲蛋白质含量高的组合中,其BC_1F_2群体呈偏态分布,但在BC_2F_2群体恢复了正态分布。
3.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基因型分布及偏分离位点统计
在P≤0.01水平下,随机群体、双向选择群体、正向选择群体和负向选择群体4种群体基因型分离比与理论分离比有显著差异,呈极显著偏分离在BC_2F_2随机群体中,筛选的90个有效标记中有56个标记的基因型呈极显著偏分离(P≤0.01),占标记总数的62.20%,它们分布在除了A2、E、L之外的其他17个连锁群上,其中48个位点偏向轮回亲本中黄13,另外8个位点偏向供体亲本东山69。
4.利用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测验检测影响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蛋白质含量的QTL
(1)单向方差分析QTL定位结果
利用性状–标记间单向方差分析法在随机群体中检测到影响蛋白质含量性状的QTL共10个(P≤0.05),其中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与其连锁的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13.55%和13.85%,加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22,显性效应分别为-1.61和0.63,显性度分别为-5.37和2.86,基因作用方式分别为负向超显性和正向超显性。双向选择群体中检测到9个位点,其中位于C1、C2、D1b、F和J连锁群体上的Sat_077、Sat_202、Satt282、Satt146和Satt712等5个位点与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一致,其中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效应最大,F值达到7.8和11.61,与其连锁的QTL能解释的表型变异高达21.40%和28.82%。
(2)卡方测验QTL定位结果
分别以BC_2F_2群体的理论分离比和随机群体的基因型分离比为适合性比例对极端选择群体进行卡方测验,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截然不同,在用随机群体的基因型分离比校正后,检测的效率和精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双向选择群体检测到的QTL位点中的Sat_202、Satt301、Sat_074和Satt146等4个位点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正向选择群体到的Satt250和Satt485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负向选择群体检测到的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等5个位点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
(3)极端选择群体检测效率
负向选择群体的检测效率高于双向和正向选择群体;单向方差分析对双向选择群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卡方测验法更加适合于单向选择群体的QTL检测。
|
|
|
|
1 |
杨勇,朱庆;畜禽肌肉品质遗传的研究进展[J];四川畜牧兽医;1999年09期 |
2 |
吴义景,吴娟,周芬;标记辅助选择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
3 |
徐正浩,何勇,崔绍荣,赵明,张旭,李迪;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4 |
张立平,吴平,祝金明,吴运荣;水稻亚铁胁迫诱导ADH的基因定位及其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1999年04期 |
5 |
刘月环,蒋涛,彭淑红,徐宁迎;影响瘦肉率的主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
6 |
张吉民,刘成,石云素,宋燕春,白宝璋,黎裕,王天宇;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玉米开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年02期 |
7 |
郭绍贵;许勇;张海英;宫国义;王永健;;不同环境效应对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5年S1期 |
8 |
包劲松,何平,夏英武,陈英,朱立煌;不同发育阶段水稻苗高的QTL分析[J];遗传;1999年05期 |
9 |
徐吉臣,李晶昭,郑先武,邹亮星,朱立煌;苗期水稻根部性状的QTL定位[J];遗传学报;2001年05期 |
10 |
沈新莲,袁有禄,郭旺珍,朱协飞,张天真;棉花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它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J];高技术通讯;2001年10期 |
11 |
孙桂荣,朱庆;我国地方鸡肉质性状的研究及展望[J];畜禽业;2001年08期 |
12 |
向钊,龙火生,杨公社,左福元;牛泌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2年04期 |
13 |
侯建国,李加琪,陈瑶生,王翀;微卫星DNA标记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4 |
曾大力,钱前,滕胜,董国军,藤本宽,国广泰史,朱立煌;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分析[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
15 |
陈旭;张元跃;;分子标记及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年04期 |
16 |
刘列钊;林呐;谌利;唐章林;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5个重要性状QTL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17 |
孙鸿雁;刘丽君;张小明;杨喆;高明杰;张雷;魏崃;;大豆油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的实用性验证[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6期 |
18 |
张芳芳;张正海;毛胜利;王立浩;胡鸿;张宝玺;;辣椒成熟果实中辣椒红素含量的QTL定位[J];中国蔬菜;2010年20期 |
19 |
M.E.Sorrells,周桂莲;作物改良中优良等位基因的直接鉴定和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
20 |
王春明,安井秀,吉村醇,翟虎渠,万建民;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J];作物学报;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