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QTL定位

张金巍  
【摘要】:大豆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蛋白质一直是我国大多数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可作为牲畜饲料和轻工业、医药、保健品的原料,国内外市场对于大豆蛋白质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实验室以黄淮海主栽品种中黄13作为轮回亲本,78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供体亲本,构建了回交导入系群体。本研究在此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78份大豆微核心种质,采用NIR检测方法,分析了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在构建的回交导入系群体中选择双亲间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的4个组合中黄13×中黄20、中黄13×东山69、中黄13×迟黄豆-1和中黄13×泰兴牛毛黄乙,分析其杂交F_2及回交BC_1F_2、BC_2F_2世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并从4个组合中选择分子标记多态性较好的组合中黄13×东山69,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法和卡方测验法检测其BC_2F_2随机群体及选择回交导入群体中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微核心供体蛋白质含量差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78份微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幅度为40.68%~50.03%,平均含量为45.95%,变异系数为4.42,遗传变异度较大; 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47),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397),与单株荚数呈显著负相关(r=-0.1556),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2054)。 2.蛋白质含量在F_2、BC_1F_2和BC_2F_2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 双亲蛋白质含量高且供体亲本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轮回亲本的组合,其杂交F_2及回交BC_1F_2、BC_2F_2后代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超轮回亲本个体比例高于其他组合方式;F_2、BC_1F_2和BC_2F_2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依次降低,BC_2F_2的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轮回亲本;在同一组配方式中,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越大,其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和变异幅度越大;蛋白质含量在各F_2群体内呈正态分布,在双亲蛋白质含量高的组合中,其BC_1F_2群体呈偏态分布,但在BC_2F_2群体恢复了正态分布。 3.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基因型分布及偏分离位点统计 在P≤0.01水平下,随机群体、双向选择群体、正向选择群体和负向选择群体4种群体基因型分离比与理论分离比有显著差异,呈极显著偏分离在BC_2F_2随机群体中,筛选的90个有效标记中有56个标记的基因型呈极显著偏分离(P≤0.01),占标记总数的62.20%,它们分布在除了A2、E、L之外的其他17个连锁群上,其中48个位点偏向轮回亲本中黄13,另外8个位点偏向供体亲本东山69。 4.利用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测验检测影响随机群体和极端选择群体蛋白质含量的QTL (1)单向方差分析QTL定位结果 利用性状–标记间单向方差分析法在随机群体中检测到影响蛋白质含量性状的QTL共10个(P≤0.05),其中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与其连锁的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13.55%和13.85%,加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22,显性效应分别为-1.61和0.63,显性度分别为-5.37和2.86,基因作用方式分别为负向超显性和正向超显性。双向选择群体中检测到9个位点,其中位于C1、C2、D1b、F和J连锁群体上的Sat_077、Sat_202、Satt282、Satt146和Satt712等5个位点与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位点一致,其中位于D1b和J连锁群上的Satt282和Satt712效应最大,F值达到7.8和11.61,与其连锁的QTL能解释的表型变异高达21.40%和28.82%。 (2)卡方测验QTL定位结果 分别以BC_2F_2群体的理论分离比和随机群体的基因型分离比为适合性比例对极端选择群体进行卡方测验,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截然不同,在用随机群体的基因型分离比校正后,检测的效率和精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双向选择群体检测到的QTL位点中的Sat_202、Satt301、Sat_074和Satt146等4个位点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正向选择群体到的Satt250和Satt485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负向选择群体检测到的Sat_202、Satt170、Satt282、Sat_074和Satt146等5个位点与随机群体单向方差分析法检测到的位点一致。 (3)极端选择群体检测效率 负向选择群体的检测效率高于双向和正向选择群体;单向方差分析对双向选择群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卡方测验法更加适合于单向选择群体的QTL检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勇,朱庆;畜禽肌肉品质遗传的研究进展[J];四川畜牧兽医;1999年09期
2 吴义景,吴娟,周芬;标记辅助选择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3 徐正浩,何勇,崔绍荣,赵明,张旭,李迪;水稻化感材料控制稗草的基因定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4 张立平,吴平,祝金明,吴运荣;水稻亚铁胁迫诱导ADH的基因定位及其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1999年04期
5 刘月环,蒋涛,彭淑红,徐宁迎;影响瘦肉率的主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6 张吉民,刘成,石云素,宋燕春,白宝璋,黎裕,王天宇;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玉米开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年02期
7 郭绍贵;许勇;张海英;宫国义;王永健;;不同环境效应对西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QTL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5年S1期
8 包劲松,何平,夏英武,陈英,朱立煌;不同发育阶段水稻苗高的QTL分析[J];遗传;1999年05期
9 徐吉臣,李晶昭,郑先武,邹亮星,朱立煌;苗期水稻根部性状的QTL定位[J];遗传学报;2001年05期
10 沈新莲,袁有禄,郭旺珍,朱协飞,张天真;棉花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它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J];高技术通讯;2001年10期
11 孙桂荣,朱庆;我国地方鸡肉质性状的研究及展望[J];畜禽业;2001年08期
12 向钊,龙火生,杨公社,左福元;牛泌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2年04期
13 侯建国,李加琪,陈瑶生,王翀;微卫星DNA标记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4 曾大力,钱前,滕胜,董国军,藤本宽,国广泰史,朱立煌;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分析[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15 陈旭;张元跃;;分子标记及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年04期
16 刘列钊;林呐;谌利;唐章林;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5个重要性状QTL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17 孙鸿雁;刘丽君;张小明;杨喆;高明杰;张雷;魏崃;;大豆油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的实用性验证[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6期
18 张芳芳;张正海;毛胜利;王立浩;胡鸿;张宝玺;;辣椒成熟果实中辣椒红素含量的QTL定位[J];中国蔬菜;2010年20期
19 M.E.Sorrells,周桂莲;作物改良中优良等位基因的直接鉴定和选择[J];麦类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20 王春明,安井秀,吉村醇,翟虎渠,万建民;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J];作物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绍雄;华雯妤;毛华明;连林生;;不同性状遗传力和QTL方差下两阶段选择的QTL选择反应[A];第十二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鹏;周桂林;崔克辉;余四斌;;水稻叶长QTL的精细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钟娟;樊叶杨;黄得润;梅德勇;庄杰云;;不同环境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QTL分析[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于红;李琪;郭希明;;美洲牡蛎抗病性状的QTL定位及其关联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吴为人;李维明;唐定中;卢浩然;A.J.Worland;;水稻分蘖发育有关QTL的动态定位[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王中德;范方军;梁国华;仲维功;;基于CSSSLs的水稻穗长QTL的定位[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徐建军;朱磊;冯维松;杜佩娜;王俊;王曼;徐辰武;顾铭洪;梁国华;;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精细定位水稻粒型QTL[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oil contents QTL localiz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A];第十一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摘要集[C];2010年
9 韩光明;赵明辉;陈温福;;超绿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董少玲;张颖慧;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王才林;;水稻重组自交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分蘖角的QTL检测[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振峰;大豆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遗传效应及与环境互作效应QTL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亚民;基于贝叶斯统计的谷物胚乳性状QTL作图方法[D];扬州大学;2009年
3 胡芳;中国荷斯坦奶牛6号染色体泌乳性状QTL精细定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姜树坤;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健胜;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杨美;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对低磷胁迫的反应及其QTL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福利;海带群体遗传分析及叶片长、宽性状QTL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樊叶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遗传分解[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王峰;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郭营;小麦不同矿质营养处理下苗期、产量和籽粒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唐江云;利用导入系定位氮胁迫下水稻产量性状QTL[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国玲;不同环境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萌;玉米耐低磷产量因子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卓坤;小麦苗期性状QTL定位及株高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苏相文;水稻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桂芝;利用大粒突变体进行小麦籽粒大小和产量性状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霞;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宋晓昆;大豆脂肪酸组分遗传及QTL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金凤;玉米子粒锌、铁及植酸含量的QTL定位与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王天玉通讯员 邬瑞生;秸秆变成牲畜过冬“美食”[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2 采写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刘东红 采访专家 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 陈超刚;均衡营养让孩子“吃”高[N];广东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王晓晶;专家回应“生乳国标倒退”[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年
4 扬州市医学会副主任医师 高霖;煲汤时间并非越长越好[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孙燕明;我国人均大豆蛋白摄入量仅为国家推荐量的1/3[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6 ;奶粉蛋白质含量并非越高越好[N];中国特产报;2009年
7 记者 周婷玉 贾楠;从2.95%到2.8%?专家回应“生乳国标倒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记者 黄蓉芳 林静 通讯员 徐蓉;降生乳标准可减少添加?[N];广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万佳怡;黑小麦:小麦家族中的佼佼者[N];粮油市场报;2011年
10 王文彬;科学投喂水产饲料[N];中国渔业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