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3个开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初步鉴定
【摘要】: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研究其成花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紫花苜蓿LEAFY(LFY)基因、Flowering Locus T(FT)基因和NMH7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初步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紫花苜蓿LFY基因基因组全长2138bp,包含两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长为1176bp,编码392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叶、花蕾、花和荚果中都有表达,花蕾中的表达量最高,花和荚果中次之,根、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较低;该基因的表达受光照和赤霉素诱导,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水平后保持不变;通过构建该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运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该基因导入烟草中,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成功获得转基因烟草,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紫花苜蓿FT基因基因组全长1705bp,包含三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528bp,编码176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和花蕾中的表达量最高,花中次之,在根、茎和荚果中的表达水平都很低;该基因的表达受光照和水杨酸的诱导,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达到一定水平后保持不变;运用TAIL-PCR技术,获得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235bp的序列,顺势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这一序列包含大量光诱导元件,同时还包含水杨酸应答元件、热应答元件和MYB结合元件。
紫花苜蓿NMH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为687bp,编码229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花蕾、花、荚果中都有表达,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在茎和叶中没有表达;该基因的表达受脱落酸和茉莉酸甲酯抑制,赤霉素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
|
|
|
|
1 |
王祺,王永斌;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2年02期 |
2 |
柴洪生,郭宪,王宏;紫花苜蓿拌种“富思德”根瘤菌剂的效果[J];内蒙古草业;2005年01期 |
3 |
张令进;朱树森;;无棣紫花苜蓿[J];农业知识;1997年09期 |
4 |
张美玉!221700;果园种植紫花苜蓿[J];林业科技通讯;2001年07期 |
5 |
秦红林;如何种植紫花苜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年07期 |
6 |
何学谦;;中国荷斯坦奶牛紫花苜蓿中毒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5年12期 |
7 |
王良文;;紫花苜蓿喂猪效果好[J];农家科技;2007年11期 |
8 |
;紫花苜蓿[J];农村养殖技术;2009年08期 |
9 |
李福荣;金录学;马再义;张桂玲;;紫花苜蓿在干旱山区的种植技术[J];中国牛业科学;2011年01期 |
10 |
俞火明;;紫花苜蓿在不同刈割期的矿物质和化学成份[J];草原与草坪;1985年01期 |
11 |
王宏;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的效果[J];中国草食动物;1986年05期 |
12 |
郜玉田;张雪艳;;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畜牧兽医;1988年02期 |
13 |
刘东海;紫花苜蓿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5年06期 |
14 |
郭彦军,徐恢仲,张家骅;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15 |
储国良,丁剑英,付反生,王敬根,王全洪,刘亚柏;南方丘陵坡地紫花苜蓿施肥效应初探[J];中国乳业;2002年05期 |
16 |
王鑫;陇东紫花苜蓿的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J];草业科学;2004年08期 |
17 |
丁晖兵,杨丽敏;庆阳市紫花苜蓿栽培管理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甘肃农业;2004年07期 |
18 |
田福平,张自和,陈子萱,王锁民;硅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9 |
李治强;紫花苜蓿与春小麦种植效益对比试验[J];甘肃畜牧兽医;2005年03期 |
20 |
王莹,杨惠玲;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