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SSR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技术研究
【摘要】:回交育种是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回交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转大豆抗旱基因GmDREB1的小麦品系MG349为供体亲本、济麦22为轮回亲本的360个BC_1F_2单株为材料,用GmDREB1基因本身的功能基因标记对该基因进行跟踪检测,选用两个亲本间多态性好并覆盖小麦21个连锁群的46个SSR标记进行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分析,通过遗传背景回复率的比较,探索适宜的小麦回交育种群体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背景选择时所需要的适宜的标记数、标记的合理分布和经济有效的选择方式,旨在探索加快小麦回交育种速度、提高回交育种效率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360株BC_1F_2个体遗传回复率的分析表明,轮回亲本遗传回复率的平均值为0.762,与理论值0.75接近,其中48.1%的个体遗传回复率在0.70到0.80之间,32.3%的个体遗传回复率在0.80以上,1.7%的个体遗传回复率大于0.90。因此,就加快回交育种速度而言,适当加大回交群体,从回交群体中选择既具有目的基因,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轮回亲本遗传回复率的个体是可行的。换句话说,可以通过扩大回交分离群体,减少必要的回交次数,用较少的回交次数达到较多回交次数的效果。
2、比较了标记在基因组中均匀分布和随机选取标记两种情况下不同标记数目对遗传背景选择效果的影响。在7个同源群中每个同源群只取1个(共7个标记)、2个(共14个标记)和3个标记(共21个标记)时,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回复率与采用46个标记得出的遗传背景回复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0.645和0.773,均达显著水平(P﹤0.01);在利用46个标记选出的36个遗传背景回复率最高个体中,分别有34%、43%和51%的个体与采用每个同源群只取1个、2个和3个标记时选出的36个遗传背景回复率最高个体相同。而在随机选取7个、14个和21个标记时,轮回亲本遗传背景回复率与采用46个标记得出的遗传背景回复率的相关系数则分别为0.431、0.556和0.652,均达显著水平(P0.01);在利用46个标记选出的36个遗传背景回复率最高个体中,分别有32 %、41 %和47 %的个体与随机选取7个、14个和21个标记时选出的36个遗传背景回复率最高个体相同。因此,在进行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时,可先在每个同源群上选择2~3个标记对初始群体进行扫描,选出遗传背景回复率高的个体,然后根据育种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再增加标记对选出的个体进行检测,以达到经济有效的选择效果。
3、研究了小麦A、B、D三个染色体组和7个同源群的选择效果。结果显示三个染色体组的遗传背景回复率与总回复率相关性差异较小,但是B染色体组背景回复率显著低于A组、D组和总回复率(P0.01),且B染色体组与A组、D组及总回复率均表现显著正相关(P0.01),而A、D两个染色体组回复率不相关。由于遗传背景的回复率是由A、B、D三个基因组的回复率组成,因此,为了提高选择效率,最好增加在B基因组上的标记。当然,这可能与两个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比较7个同源群遗传背景回复率时发现,7个同源群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与总回复率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第六同源群(0.545) 第五同源群(0.478)第四同源群(0.427)第七同源群(0.421)第三同源群(0.406)第一同源群(0.379)第二同源群(0.271)。这种排序与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多少排序基本相同。但在比较均具有六个标记位点的第二、第三、第七同源群时,发现第七同源群和第三同源群与遗传背景总回复率的相关系数几乎是第二同源群的2倍,而且只有第七同源群的回复率显著低于总回复率,因此,推测在不增加总的标记数量时,增加第七同源群的标记数量,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与染色体组间背景回复率差异比较一样,不同同源群间背景回复率差异也可能与两个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