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回交导入系剖析水稻产量与品质QTL及其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

胡霞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如何在维持现有高产水平基础上不断改善稻米品质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优质恢复系测258和和优质常规籼稻中广香1号为轮回亲本与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锌含量高的粳型糯稻新品系IR75862杂交创制的BC1F7回交导入系群体,在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定位了产量相关性状(二次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穗重)、粒型(粒长、宽、厚)、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及微量元素铁、锌、镉、汞和铅的主效QTL,并剖析QTL检测的遗传背景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测258与IR75862双亲在穗实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整精米率及铁、锌、镉微量元素浓度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广香1号与IR75862则在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精米率及铁、锌微量元素浓度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多数产量及粒型相关性状与3种碾磨品质相关不显著。 2在南宁和三亚环境下,分别检测到影响测258/IR75862和中广香1号/ IR7586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粒型、碾磨品质和5种微量元素浓度的主效QTL 98个和90个,分布在所有12条染色体上。 3 2个群体在南宁和三亚两种环境检测到的9个整精米率QTL中,有7个QTL存在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相似地,中广香1号/IR75862群体在两种环境没有检测到影响各微量元素浓度的相同QTL,仅测258/ IR75862群体检测到影响Zn浓度的2个相同的QTL,说明与产量和粒形性状相比,影响整精米率和微量元素浓度的QTL具有较强的环境互作效应。 4 IR75862供体基因导入测258品种背景的平均导入频率为5%,是导入中广香1号品种背景平均导入频率的2.5倍。同样,2个品种背景在同一环境定位到的所有性状的QTL中,不同遗传背景检测到影响同一性状的QTL数占所有性状QTL总数的5.3%。表明供体等位基因导入和QTL表达受遗传背景影响较大。同一QTL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加性效应大小可能相似,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5许多影响粒数和粒重的QTL被定位在同一或相邻区间,基因效应方向相反。但鉴定出一些影响这两种性状的遗传独立位点,如位于第2染色体RM262~RM475、第5染色体RM509~RM430、第6染色体RM587~RM510和第9染色体RM566~RM242区间,只影响粒数而与粒重无关;相反,位于第7染色体RM478~RM134和第12染色体RM519~RM235区间,只影响粒重而与粒数无关。因此,针对这些独立于粒重的枝梗数和穗粒数位点或独立于枝梗数和穗粒数的粒重位点进行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在现有品种的穗粒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 6 2个群体的影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多数QTL与枝梗数、粒数和粒重QTL定位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表明碾磨品质与枝梗数、粒数和粒重是相互独立遗传的。通过影响这些性状QTL的重组有可能实现产量和碾磨品质的最佳配置。 7影响不同微量元素的许多QTL被定位在同一或相邻区间,基因效应方向大多相同,表明控制这些微量元素浓度的QTL表现为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作用。暗示在提高水稻铁﹑锌营养元素含量的同时,对人体有毒害的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鉴定出影响籽粒铁锌浓度的主效QTL(qFe2、qZn2a和qZn6a),其与其它重金属元素的QTL独立,即利用这些位点提高水稻籽粒铁、锌浓度的同时不会引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因而在水稻铁、锌生物强化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井上荣一;三原义秋;坪井八十二;吳尧鵬;;日本对水稻栽培的农业气象学研究(一)[J];浙江农业科学;1965年12期
2 吴博良;日本农业专家与我合作进行水稻栽培试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0年01期
3 吴军;中日合作水稻栽培试验继续在桃源进行[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1年01期
4 汲惠吉;水稻栽培管理作业历——二月下半月[J];新农业;1985年03期
5 贾玉敏;肖连成;;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使用方法[J];农村科学实验;2003年08期
6 池海清;;沙地衬膜栽培水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8期
7 胡兆谦;;谈湖南水稻栽培农谚[J];生物学通报;1959年02期
8 杨守仁;;水稻施肥与水肥管理[J];辽宁农业科学;1973年03期
9 刘健华;新疆水稻栽培以插秧为主还是直播为主?[J];新疆农业科学;1979年01期
10 ;甘肃银吴地区机耕农场水稻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1957年02期
11 周恒;江坂正二先生来桃源参加“中日合作水稻栽培试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2年03期
12 赤泽建;戴国华;;日本的水稻栽培[J];农业考古;1985年02期
13 杨玉琦;致富之路[J];吉林农业;1996年11期
14 张桂兰,郑海辉;优质米水稻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03年03期
15 张明沛;;水稻高效节水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J];广西农学报;2007年01期
16 袁雪娇;;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J];农技服务;2007年06期
17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5期
18 吴广;;名特水稻栽培特点与技术要求[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年06期
19 郭素华;王宇;林彦芝;;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20 杨开渠;米丘林个体发育的理论在水稻栽培实践上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世喜;;北方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2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刘培斌;李志强;于凤泉;常凤云;;关于北方地区养蟹田的水稻栽培技术[A];2004年辽宁农业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水稻栽培技术的一场革命——非织造布育秧[A];全国非织材料在农业领域应用推广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吕世华;吴良欢;张福锁;;水稻覆膜旱作研究现状与展望[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韦鸿雁;刘建松;黄迎春;;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应用及推广的思考[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于广星;侯守贵;王友芬;王一凡;;建立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必要性及主要技术措施[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汤绍武;;湖南省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选择及推广对策探讨[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邵继勇;;献身于中国农林环保事业的日本专家(上)[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10 吴叔康;吴良欢;;水稻覆膜早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建梅;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南大学;2010年
2 陆孙杰;水稻OsMADS15基因功能研究及用酵母双杂筛选互作蛋白[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熙;低叶绿素b水稻类囊体膜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杜红毅;水稻籼粳不育基因S5的自然变异、进化模式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石金磊;水稻ω-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小燕;稻鸭鱼生态种养对稻田甲烷减排及水稻栽培环境改善的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严定春;水稻管理知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静波;川芎提取物解除精异丙甲草胺对水稻药害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王栋;覆草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碳氮动态及水稻生产力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袁志林;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内生真菌资源挖掘、系统发育分析和功能初探[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敏;水稻栽培专家系统[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2 丁宁;公路交通污染对水稻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晓月;水稻转录因子抗逆表达谱及功能验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罗聪;OsPAD:基于二维凝胶电泳系统的水稻蛋白质组数据库及在线分析平台[D];浙江大学;2010年
5 董伟;基于Ontology的水稻栽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6 邓胜;基于Multi-Agent的水稻栽培知识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莉;水稻OsNPSN11基因在抗稻瘟病中的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薛丹;湖南省水稻栽培品种种传真菌的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成雄峰;单季稻地区水稻主要害虫的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10 谢娱;ES与GIS的集成技术在水稻栽培适宜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进 康炳祥;物茂乡水稻栽培技术实现新突破[N];楚雄日报(汉);2009年
2 张书 杨刚 记者 吕晓明;响水灌区续建 改造工程上马[N];牡丹江日报;2007年
3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水稻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N];农资导报;2007年
4 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 王春雨;脚踏实地才能最终创造辉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记者 易立权 实习生 陈宇;南充在全省率先实验成功[N];南充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志春;桦川七十万亩水稻丰收在望[N];佳木斯日报;2008年
7 贺仁;水稻栽培亦可不用除草剂[N];农民日报;2000年
8 严光彬;水稻长相和分蘖进程的识别[N];吉林农村报;2011年
9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中化化肥800免费电话集中解答(3)[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上技;旱育稀植水稻栽培技术[N];东方城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