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野生花生含油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赵新燕  
【摘要】:花生(Arachis hypogar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高油花生品种的培育已经成为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但是,我国生产上应用的花生品种含油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栽培种资源中高油种质匮乏,对含油量的遗传机制研究较少,含油量受环境影响大致使育种中根据表型选择困难。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野生花生拥有某些栽培种花生不具备的优良性状,如对叶部病害和病毒病的高度抗性甚至免疫。但是,国内外对野生花生的含油量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鉴定野生花生的含油量,发掘稳定高油的野生花生种质,探索利用野生花生资源来拓宽栽培种花生含油量的遗传基础,建立含油量的分子标记。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是目前研究目标性状分子标记的主要方法。以自然群体为材料,通过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同时分析多个材料的目标性状,还可以同时对多个性状进行分析,特别适合于数量性状如含油量的分析。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野生花生不同种间存在同源性,相互之间存在可交配性。因此,可以利用野生花生的自然群体进行关联分析。本研究以国家野生花生种质圃保存的野生花生为材料,多年多重复检测含油量,同时用SSR技术对这些野生花生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应用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含油量的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GB/T14488.1-93和GB/T17377-1998方法,对86份野生花生资源(包括二倍体和四倍体)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进行多年重复鉴定,明确了野生花生的含油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花生含油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和平均值分别为53.98%、63.74%和56.76%,均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对应值,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和花生烯酸含量与栽培种相似,亚油酸和山嵛酸含量稍高于栽培种,而油酸含量稍低于栽培种。发掘出高油种质(含油量≥55%)81份,特高油种质(含油量≥58%)16份,分别占鉴定资源的94.19%和18.60%,其中含油量达63.74%的种质A. appressipila是目前所发现的野生花生资源中含油量最高的种质。 2.以20份高油野生花生为材料,用46对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对其基因组扩增,共扩增出42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获得的条带数为2-21,平均9条。其中引物2E6的扩增效率最高,能将20份材料中的14份区分开。双引物组合2E6/PM403的鉴别能力最强,能将20份材料中的18份区分开。5组三引物组合能将20份材料完全区分,包括2E6/PM403/1B9、2E6/PM403/9A7、2E6/PM403/10H1A、2E6/PM403/PM201、2E6/PM403/PM458,其中三引物组合2E6/PM403/10H1A为最佳引物组合。综合使用野生花生材料的国家统一编号、引物名称和分子数据建立了20份野生花生高油种质DNA指纹身份数据库。 3.以79份二倍体野生花生为材料,从346对引物中筛选出87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且覆盖野生花生A基因组和B基因组全部连锁群的SSR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87对引物共产生756个多态性位点,应用STRUCTURE软件和SPAGedi软件分析群体结构和Kinship亲缘系数。结果表明,所涉及的野生花生分为两个亚群,两两材料间kinship﹤0.2的情况约占75%,表明79份野生花生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反映了野生花生资源的广泛性及多样性。 4.利用TASSEL2.1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5个与目标性状相关的SSR标记位点。其中,7个位点与含油量相关,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218-0.0468,其中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XY-27-1。2个位点与棕榈酸含量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268-0.0361。9个位点与油酸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292-0.0543,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POCR39-140。13个位点与亚油酸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215-0.0609,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POCR39-140。18个位点与花生烯酸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086-0.0438,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POCR39-140。8个位点与山嵛酸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17-0.0466,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POCR39-140。8个位点与二十四碳烷酸相关联,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异范围0.0063-0.0206,贡献率最高的位点为XY-89-258。所有标记对性状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变异范围0.0063-0.0609,平均为0.0303。 5.通过等位变异效应分析,发现与含油量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有5个等位变异具有增效效应,XY-27-1和GI620-234的增效效应最大(+6.24),2个等位变异具有减效效应,XY-2-184减效效应最大(-0.91)。棕榈酸关联位点的2个等位变异均为减效效应,其中,PMc660-214减效效应最大(-0.54)。与油酸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有4个增效等位变异,POCR39-140增效效应最大(+13.67),5个减效等位变异,XY-2-162减效效应最大(-13.7)。与亚油酸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7个增效等位变异,6个减效等位变异,XY-2-162增效效应最大(+12.31),XY-38-166减效效应最大(-12.31)。与花生烯酸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7个增效等位变异,11个减效等位变异,XY-95-175增效效应最大(+1.3),XY-38-166和4B11-200的减效效应最大(-1.18)。与山嵛酸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6个增效等位变异,2个减效等位变异,XY-95-175增效效应最大(+2.37),POCR39-140减效效应最大(-2.04)。与二十四碳烷酸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中,3个增效等位变异,5个减效等位变异,XY-2-162和XY-89-258增效效应最大(+1.21),XY-27-5减效效应最大(-1.2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邱庆树,李正超,段淑芬;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Ⅰ.花生品种因素[J];花生学报;2001年03期
2 ;《花生学报》2001年总目录[J];花生学报;2001年04期
3 张新恩;花生的选种与留种[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9期
4 温海祥,肖洪东,赖秀霞;花生固氮根瘤菌应用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五彩花生——种植结构调整的好项目[J];农村新技术;2002年02期
6 刘晓津,刘炜,李一聪,李少雄;“绿色花生”生产、出口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2年03期
7 周桂元,梁炫强,李一聪,李少雄,黎穗临;抗黄曲霉侵染花生品种的引进鉴定和利用[J];花生学报;2002年02期
8 李林,袁正乔,张琼瑛,张武汉,孙玉桃,杨光立,彭科林;湖南花生优势及生产现状与发展[J];花生学报;2002年04期
9 董文召,汤丰收;我国花生优质育种的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10 魏德;花生带壳播 抗旱又增产[J];农家参谋;2002年05期
11 蔡长久;花生高产的三大关键措施[J];农技服务;2002年02期
12 刘旦诞;;双季花生连作高产栽培技术[J];专业户;2002年08期
13 徐恒玉;花生品种的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14 曹小路;纳米肥料对花生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J];种子;2003年04期
15 黄小林,应道煌,黄连生,康京武,邓聚成;台湾彩仁花生引种报告[J];中国种业;2003年11期
16 董世聪;新红美"花生品种的双季栽培[J];安徽农学通报;2003年01期
17 黄美玲,丁俊伟,柯发平,陈珍玲,陈长伴,丁洪;三种复混(合)肥在花生上的肥效比较[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18 李伟峰,何延成,张保亮,王平,翟洪榕;如何种好出口花生[J];河南农业;2003年04期
19 杨国保,吴伟,王子明,闵强,王保松;夏花生连作栽培与管理[J];河南农业;2003年05期
20 张苏;出口高产大花生8130[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廷婷;单世华;闫彩霞;李春娟;万书波;;花生抗黄曲霉基因的分离与初步鉴定[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廷婷;闫彩霞;郑奕雄;单世华;李春娟;刘宇;周西;;花生抗黄曲霉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月异;王传堂;;花生低温胁迫下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构建与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莎;郭峰;王芳;孟静静;万书波;李新国;;外源施钙减轻高温强光胁迫下花生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杨莎;郭峰;王芳;孟静静;万书波;李新国;;外源施钙减轻高温强光胁迫下花生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A];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沈一;刘永惠;陈志德;;耐旱花生资源筛选与转录组研究[A];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庄东红;周敏;;谷氨酰胺和硝酸银对花生幼叶芽再生的促进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潘丽娟;杨庆利;禹山林;;花生△~(12)脂肪酸脱氢酶与高油酸性状的关系[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9 迟晓元;杨庆利;和亚男;任增凯;禹山林;;花生幼苗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富全;张鹏;;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团伟;福建主栽花生品质分析及花生加工新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2 禹山林;花生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黄玉茜;花生连作障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4 雷永;花生高油酸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其高效遗传改良体系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王丽;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张佳蕾;不同品质类型花生品质形成差异的机理与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7 厉广辉;花生抗旱性状鉴定及不同品种抗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刘霞;花生花针期生长素的运输与分布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单世华;农杆菌介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遗传转化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10 唐月异;花生耐低温种质筛选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红;与花生发育以及抗耐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孙兵;花生抗黄曲霉相关基因的分离与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正功;棉花—花生间作制度栽培技术及生态生理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陈学政;模拟酸雨对花生的危害及其调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卢山;湖南花生高产栽培的气候生态与密度调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叶蔺霜;电子鼻技术在花生品质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蔡志远;新沂地区花生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厉广辉;花生生长动态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及模拟模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赵伟;旱涝胁迫对花生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肖宇;花生特异表达抗病基因的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旭;花生产业蓝图还待重笔描绘[N];国际商报;2007年
2 定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王虎;花生市场逐渐升温[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王化远;正阳:花生大县唱红花生大戏[N];驻马店日报;2007年
4 陈晓莹 桂士毅;花生富了大名农家[N];农民日报;2004年
5 记者 闫海峰 通讯员 骆 涛;正阳县全力打造花生产业基地[N];驻马店日报;2010年
6 彭真怀;天生“我材”,从战略高度振兴花生产业[N];粮油市场报;2009年
7 安邦;新花生大量上市能否为“花你钱”降温[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黄娜 通讯员 于正军;威海大花生 地产名品变名牌[N];威海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董志水;花生要高产 管理须配套[N];河北农民报;2013年
10 兰姬慧 房孝钰;收购大户“炒”花生 控制全国总储量40%[N];粮油市场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