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

朱梅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水体污染的形势逐渐恶化。《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水系为重度污染,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海河流域的真实写照。 本文首次系统研究海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估算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评价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填补了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空白,为海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政府确定水污染防治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科学分配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消减指标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评价现有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特别是在总结输出系数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现有数据条件并有一定精确性的大尺度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三维”系数估算法。所谓“三维”有三层含义:一是根据水系和地形,把海河流域在三个尺度上分成估算单元;二是根据污染物来源,把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成种植业、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估算污染负荷;三是根据非点源污染形成过程,把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成产生、流失和入河三个阶段,分别估算污染负荷。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2007年,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产生量分别为774.1x10~4 t、192.0 x10~4 t、459.1x10~4 t、67.8x10~4 t;流失量分别为239.4x10~4 t、4.5x10~4 t、56.8x10~4 t、6.2x10~4 t;入河量分别为68.0x10~4 t、0.9 x10~4 t、8.6x10~4 t、1.1x10~4 t。 2、关于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以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来衡量,农业非点源入河污染物给水体带来的污染负荷为:化学需氧量31.5 mg·L~(-1),总磷0.4 mg·L~(-1),总氮4.0 mg·L~(-1),氨氮0.5 mg·L~(-1)。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除氨氮外,各项污染指标均超过水质标准,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不容轻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分别占62.0%和91.5%;总磷和总氮主要来自非点源污染,分别占60.2%和58.7%。由于海河流域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中没有包括总磷和总氮,因此,点源污染是目前海河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3、关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等标负荷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对海河流域2007年农业非点源污染入河量进行等标负荷评价,结果表明:总氮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约占一半;其次是总磷,约占1/4。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污染,占八成以上,其次是农村生活15.7%,种植业源仅占3.3%。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较大,污染最严重的是德州市,其次是唐山市和承德市。 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必须由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非点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除了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海河流域要重点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作森;强化措施加快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步伐[J];山东环境;1999年01期
2 ;减轻海河流域污染 山西需建34座污水处理厂[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3 刘岩;海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类生态环境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海河流域水生态恢复研究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J];海河水利;2002年01期
5 王建;;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J];绿叶;2010年05期
6 李惠敏,高长生;谈海河流域地表水质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北水利;1996年02期
7 夏军,王中根,左其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6期
8 张郁,邓伟;海河流域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探[J];水资源保护;2005年03期
9 朱梅;吴敬学;张希三;;海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负荷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10 ;环保部:“十二五”让海河休养生息[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10期
11 沈兴厚;殷世芳;傅铭韬;;我省海河流域水质污染现状及改善措施[J];河南水利;1999年06期
12 庞东升;;怎样防治华北干旱?[J];环境保护;1988年12期
13 李惠敏,霍家明,于卉;海河流域水污染现状与水资源质量状况综合评价[J];水资源保护;2000年04期
14 何萍,王家骥,苏德毕力格,李京荣,江源,孟令尧;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域划分研究[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15 杨玉刚;海河流域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恢复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07期
16 ;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纲出台[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12期
17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工作全面启动[J];海河水利;2002年03期
18 朱爱华,王俊荣,戴光鑫;山东省海河流域河道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山东水利;2005年09期
19 朱梅;吴敬学;李瑞波;;海河流域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估算及环境风险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年05期
20 ;海河流域水质资料整、汇编工作会议纪要[J];水资源保护;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学武;杨艳霞;;海河流域河流生态修复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2 罗义;张宏杰;徐琳;;天津海河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孙景亮;;海河流域南系平原河流生态修复“乌托邦”[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4 王佰梅;林超;曹寅白;;海河流域地下水限制超采量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5 何杉;;海河流域水资源的新特点[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志民;;21世纪海河流域水利发展战略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文君;杨艳霞;于卉;黄强;富可荣;;海河流域河流生态修复思路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刘春蓁;刘志雨;;近50年海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勇;林超;于卉;李文君;邢焕政;杨艳霞;;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过程初探[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10 李强坤;李怀恩;;基于“源”“汇”过程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初步构建[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梅;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李家科;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强坤;青铜峡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控制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欢;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典型区水循环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5 陈勇;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茂山;海河流域水环境变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历史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段华平;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姜付仁;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张秋玲;基于SWAT模型的平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余炜敏;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模型模拟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锡良;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聂铁锋;广州市城区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坤;基于3S的海河流域干旱风险的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兰霞;基于关键水循环要素的海河流域干旱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军;海河流域山区干旱演变规律及综合应对[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金瑞清;山东省海河流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设计[D];山东大学;2011年
7 段雪梅;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经济损失估算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8 杨春祥;海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吴迎霞;海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何泓杰;基于HSPF模型的流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海霞 张金慧;青山绿水迎奥运[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李俊义 刘宝森 孙洪垒;海河流域过度用水导致环境恶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邵文砚 赵立坤;从应急被动走向积极主动[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张隽波;我省整治境内海河流域污染源[N];山西日报;2007年
5 刘宏;海河流域六百年来水灾频发的警示[N];光明日报;2001年
6 记者 黄诚 通讯员 安鹏;海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排定时间表[N];中国水利报;2006年
7 黄诚;海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尽在掌握中[N];中国水利报;2007年
8 李斌 武举国 王严伟;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N];长治日报;2006年
9 刘宝森 孙洪磊;海河流域呼唤新型水源工程[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记者 余晓洁 顾瑞珍;环保部部长呼吁:海河迫切需要休养生息[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