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及寄生适合度研究

张静秋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过去研究认为小麦条锈菌只能在夏季最热旬旬均温23℃以下的地区才能越夏,然而近年调查研究发现,小麦条锈菌在一些地区的越夏海拔下限明显降低,病菌在夏季最热旬旬均温超过23℃的地区也能越夏,推测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的忍耐能力可能有所增强。实验通过设置10℃、14℃、18℃、22℃和26℃五个温度处理,对采自不同地区和年份的126株小麦条锈菌单孢菌系进行温度敏感性测定,以明确条锈菌群体是否受到温度的选择压力,并通过对不同温度敏感型菌株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扫描电镜观察,以了解温度对条锈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对126个小麦条锈菌菌株的病害抑制中温度(ET_50值)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ET_50平均值为24.01℃,最高值为27.01℃,最低值为18.46℃,相差8.55℃,表明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小麦条锈菌之间对温度的耐受能力有较大差异。供试菌株中ET_50值在24~26℃之间的小麦条锈菌比例最高,ET_50值小于20℃的小麦条锈菌比例最低,对所有供试菌株的ET_50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说明温度对小麦条锈菌群体产生了选择压力。2010~2011年采自12个省(市)的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平均值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总体趋势是越温暖的地区条锈菌群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越强。海拔0~100m、100~1500m、1500~3500m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依次降低,北纬24~30°、30~35°、35~40°地区条锈菌群体ET_50值依次降低,说明海拔、纬度越低地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越高,反之越低。四川省、云南省采自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1年的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呈波动上升,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条锈菌耐高温能力增强。 在14℃和22℃下,对三种不同温度敏感型共九株小麦条锈菌的寄生适合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温度低敏感型菌株>温度中敏感型菌株>温度高敏感型菌株;14℃下温度低敏感型菌株的单孢堆产孢量、产孢强度、寄生适合度显著高于其它类型菌株;22℃下温度低敏感型菌株的潜育期显著短于其它类型菌株,单孢堆产孢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菌株,产孢强度与寄生适合度从高到低均依次为:温度低敏感型菌株>温度中敏感型菌株>温度高敏感型菌株。说明温度低敏感型菌株的生长与繁殖能力高于其它类型菌株。 分别对温度低敏感型和温度高敏感型菌株在14℃和22℃两种温度条件下产生的夏孢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4℃下两株不同温度敏感型条锈菌的夏孢子形态和大小无显著差异;22℃下温度高敏感型菌株产生的夏孢子易发生皱缩、变形,温度低敏感型菌株产生的夏孢子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温度低敏感型菌株的夏孢子在高温(22℃)下适应能力更强,高温对夏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刚;;“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通过鉴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2期
2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3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4 吴立人;1989、1990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91年03期
5 王凤乐,吴立人,孟庆玉,赖世龙,谢水仙;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6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金明安;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7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8 贾秋珍,金社林,李继平,曹世勤;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96年09期
9 吴立人,杨华安,陶碧华,孟庆玉,谢水仙,宋位中,袁文焕,杨家秀,李艳芳;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10 单卫星,陈受宜,吴立人,李振岐;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11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12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13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14 万安民,肖悦岩,曾士迈;小麦条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继代测定方法的探讨[J];植物病理学报;2000年04期
15 万安民,张忠军,金社林,俞大昭,赵中华,石尚柏;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4年01期
16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17 园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9号急骤上升[J];种子科技;1988年04期
18 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王瑶;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19 田慧敏;刘太国;高利;陈万权;;中国小麦条锈菌4个主要流行小种的寄生适合度[J];植物病理学报;2008年06期
20 陸师义,楊作民,吳維中,范桂芳,李万年,黎膏翔;小麦及禾草条銹病菌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5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岚;刘太国;高利;刘博;陈万权;;云贵川小麦条锈菌毒性及DNA多态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俊敏;宛琼;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静秋;陈万权;刘太国;刘博;高利;;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明菊;刘太国;陈万权;高利;周益林;段霞瑜;;小麦条锈菌DNA微量高效提取及AFLP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代西维;段迎辉;陈玥颖;郭军;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PsMAPK1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作良;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刘博;;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的温度因子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刘帆;黄冲;杜金璞;孙振宇;马占鸿;骆勇;;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32的SSR特异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卢丽丽;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康振生;;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的遗传转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会杰;王国芬;徐智斌;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杜金璞;黄冲;刘帆;潘娟娟;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水源11致病类群的AFLP标记[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保通;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永红;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晨芳;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活性氧迸发的组织学和细胞化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陈长卿;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陆宁海;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雪玲;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及小种专化抗条锈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沈丽;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秋;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及寄生适合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王建锋;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佼佼;2010年、2011年西藏和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雅婷;西藏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及与内地菌源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薛杰;短柄草与小麦条锈菌互作过程以及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与侵染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郑作良;小麦条锈菌产生冬孢子的诱导因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夏滔;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T4的致病范围测定及寄生适合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姚娟妮;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及其在转主寄主上发育的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赵杰;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ITS区序列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宗现昭;云贵川和甘肃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MFLP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朝霞;全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会议召开[N];甘肃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林东升;防治小麦条锈病是春管重点[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朝霞;小麦条锈病预防在康乐启动[N];甘肃日报;2008年
4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万权;警惕小麦条锈病今年全国大流行[N];农民日报;2009年
5 记者 王朝霞;我省秋播药剂拌种防控小麦条锈病[N];甘肃日报;2009年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万权;赢得小麦条锈病防控的全面胜利[N];农民日报;2009年
7 李晓春;追求永无止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8 记者 邱锐;刻不容缓防治小麦条锈病[N];广元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小芳;11万亩小麦条锈病 全市首发橙色预警[N];眉山日报;2009年
10 刘兴旺 本报记者 魏星奎;我市打响防治小麦条锈病攻坚战[N];绵阳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